新浪时尚

为什么男人们买起鞋来花钱不眨眼?

ELLEMEN睿士

关注

导语:买鞋一时爽 ,一直买鞋一直爽。

在“买买买”领域,男人们似乎一向是理性的:陪女友逛商场时,找准时机坐下玩手机;哪怕是全民狂欢的购物节,他们也大多隔岸观火,兴趣寥寥。

但一旦到了球鞋领域,他们却立马判若两人,眼睛里都冒出光来,天性中的购物雷达也被开启了:看资讯、做攻略、线上抽签、线下排队、找转卖、找黄牛,一气呵成。他们不惜重金加价购买,却又可能转眼把来之不易的鞋加价抛出。

自称sneakerhead的人当中,有一部分热爱球鞋文化,另一部分追随当下潮流,还有的则是想要分一杯炒鞋现象的羹。但相同之处是,他们都对买鞋这件事“上瘾”了。

我们找到了五位sneakerhead,聊了聊他们和鞋的故事:

我大概平均一个星期就会买一双球鞋,鞋盒堆起来都已经成了一面鞋墙,不过AIR FORCE 1系列例外,我收了很多和CLOT、off-white、Travis Scott等品牌的联名款AF1,这些我都特别摆在一个透明的展示盒中。

球鞋这个爱好真的烧钱,唯一能让它维持的方法就是有进有出。工作之后我不太好意思再问爸妈要钱了,只好自己平时省吃俭用,除了交房租之外,其它生活开支都是能省则省。我给自己的规定是收入总和一定得大于买鞋支出,哪怕就多出1块钱也好,所以我永远不会借钱买鞋,也不会让自己没钱吃饭。

比如上个月有一双挺火的、和Travis Scott联名的倒钩AJ,我当时没有中签,所以在门市发售那天,我像鞋贩淘米一样一个个去问中签排队的人,最后加价到6300块到手。虽然还是贵得心疼,但其实这笔钱是我从过年期间就已经开始攒的了。

随着这两年球鞋市场渐渐大众化,炒鞋越来越普遍,我也难免受到影响,不再是只因为喜欢买鞋了,也会考虑以后能不能再转卖出去。以鞋养鞋,这也算是维持爱好的一种方法。有时候为了让自己有充足的资金买下一双鞋,我只能将收藏了至少半年以上的鞋子忍痛割爱。

前几个月的时候,我出了一双AJ1 shadow。本来是打算穿一双收藏一双,但既然价格够好,我也就把收藏的那双出掉了。还有我以前买过的科比实战球鞋,现在已经很难买到了,基本在二手网站是很好卖出去的。

也有无论如何我都不打算卖的,比如和陈冠希联名的、中国元素的AF1,2000多买入,现在都涨到上万了,但我实在太喜欢,所以打算留着。

关于这双鞋,还有一些故事。当时它在香港店面以先到先得的方式发售,我特地翘了课,从一大清早就去排队,排了大概有七八个小时才买到。不过因为那次排队,我认识了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大家彼此轮流去吃饭,互相帮忙占着位置,也算是买鞋的一种乐趣。

买鞋这么多年来,我也中过招。大学的时候,我曾经在一家淘宝皇冠店铺下单过一双AJ1的扣碎篮板配色,收到货一闻就知道中招了——AJ1是有特殊的味道的,那种胶水、皮革、橡胶三者合而为一的味道,假鞋是模仿不出来的。

有一段时间,我其实也会觉得球鞋成了某种负担,因为这么多鞋买回来,也就只是堆在那儿了。网上也有很多人说我们是囤积癖,“这么多鞋能穿完吗?”,也有人说我们浪费钱、败家。不过我后来看了一些Youtuber的分享,意识到了我除了买鞋,也可以和更多人去分享,所以我自己开了一个关于球鞋的公众号,去做更多球鞋资讯、知识的分享,才慢慢将自己的心情调节过来。

还有一个对sneakerhead普遍的误解是:你“囤”那么多货,是不是鞋贩?对此我不太会去辩解,球鞋文化本来就是消费主义的产物。不过我们这些玩家确实是为全民鞋贩这个现象有点伤心,很多玩家开始以升值贬值来决定追不追一双鞋,涨价了就特喜欢,跌价了就觉得丑,哪双鞋有的赚,大家就蜂拥而上,真正了解球鞋文化的人反而少了。

再过几年,如果我想买房安定下来了,可能真的会考虑退坑,到时候就把这些鞋卖掉吧。不过我现在暂时没有这样的打算,也无法想象退坑之后的生活。可能有一天我真的会变,但在那一天到来之前,还是先继续这样的球鞋人生吧。

毕竟人生这么漫长无趣,有一个自己喜爱的东西多么难得?

后来我自己还省吃俭用买过一双鞋,当时我每天的晚饭都吃得很少,挑便宜的、差的吃,每次可能最多省个20块钱,整整一个多月才省出来一双鞋。上学没钱的时候尚且如此,我就想如果我手头富裕的话,一定会买很多鞋。

果然自从临近大学毕业,我开始做模特挣钱,手头只要稍微有点钱,我就想要把以前欠下没买的鞋都买回来,现在大概半个月左右就会买一双,最贵的一双应该是3000多买的一双电动篮球鞋,可以用手机去调节,让它自己系鞋带,非常高科技。

我喜欢打篮球,所以买鞋受到喜欢的球星影响也很大。很现实的一点是,一线球星往往会有品牌为他们出个人签名鞋和专属鞋款,各种资讯号也会去扒他们穿了什么,但还没红起来的球员,只能穿别的球星的鞋款,报道也比较少。我最喜欢国王队的福克斯,因为他还不怎么出名,所以关于他穿什么球鞋的报道也没有很多,我常常得自己通过视频里很小的截图来反复研究他穿了什么。

虽然我买鞋还是上瘾的,我也认为球鞋文化确实是要靠消费来支撑的,但是我从不认为一定要把鞋买到手,这才可以构成一种文化。因为在我们中学时代,没有钱去购买,难道我们就不身处球鞋文化之中了吗?虽然说我们没有上脚穿这些鞋,但是在课余生活我们谈论的、研究的都是它们,我觉得这当然是一种文化。

哪怕是我现在有能力去买鞋了,我也不只是在完成购买行为,还会拍一些开箱视频,从专业角度去评测鞋子的抓地力、支撑性、轻便性等等,也吸引了一些鞋友和我互动。

我从来没有为入坑后悔过,但确实有想过节制一点,因为在上海生活开销实在太大了——房租贵,我得每个月交社保,还养了条狗……但真正退坑的那一天,可能就是我老了的那一天吧。到了那时候,鞋就留着吧,能回想起自己曾经也是一名sneaker,应该会挺自豪的。

我从初中开始喜欢买nike的af1,从高中开始买Converse再到后来的yeezy,鞋子更新换代太快了,每双都想买。再加上当时大家都要穿校服,想要不一样一点就只能靠鞋了。所以说嘛,男生的攀比虚荣心也不输女生。

我基本上每个月都会买鞋,去年八月回国到现在差不多买了25双吧,暂时我也不会考虑退坑,现在各个品牌(包括一线品牌)都疯狂出球鞋 ,真的很容易失控,要不买鞋真的太难了。

不过虽然我买鞋很多,但我觉得500-1000的Converse或是一双要2600的yeezy相对来说不算贵。因为我除了球鞋也买很多时装鞋,Balenciaga的就要7000多了,我买过最贵的一双鞋是Saint Laurent几年前的皮靴吧,12000左右。所以说运动品牌的球鞋就算涨价,其实也是没有那么夸张的,而且球鞋确实比时装款好穿。

另外我还是对很多人买了鞋不舍得穿的心理不太理解,我买的鞋每双都会穿出门,不穿谁知道你买了?在家供着又不生钱是吧。

我才抢鞋半年多,和大佬们比起来还是个弟弟。去年八九月,我入了限量球鞋的坑,但是一直抽不中,直到年底才中了第一双鞋绿龙虾。现在基本每个星期我都会参与一次抢鞋,但抢鞋都看命吧,都是玄学,我抽中的次数真的不多,紫龙虾和湖人我都很想要,就是怎么也抢不到。

我关注的公众号基本都和鞋有关,我还加入了一个国外的社区app的监控群。所谓监控群,就是会时刻监控品牌官网,有时候官方公布发售日期之前,我们就已经得到消息了。或是品牌搞不定时发售,我们也都能提前几秒钟收到提醒。监控群的级别有高有低,我加入的那个会员年费是七八百人民币——还是值的,因为我真的凭着这些信息抢到过鞋。

在抢到过的鞋里面,我最喜欢的一双就是nike的倒钩了——但也不敢穿,又犹豫着是不是要卖掉。一般如果我买的鞋在二手市场炒到5000以上的,我都不太舍得穿了,毕竟脚下踩着人民币,走路都要小心翼翼。

其实我好多买来的鞋都卖掉了,前前后后几十双吧,要不然以微薄的工资压根买不起新鞋。大家都在穿的鞋,我也就不大愿意穿了,所以一般涨到贩子开始抛鞋了,我就卖了,一双鞋能差不多赚个1500。这可能也是我对买鞋上瘾的原因吧,有的穿还有的赚。我还是属于以贩养吸,纯靠球鞋赚钱的,那真的只是把这作为一种经商手段了。

但要真说靠鞋发财,还是只有那些早期入坑的大佬们,后期进来的基本都要被割韭菜,我们这种级别只是属于赚赚零花钱。因为在球鞋市场,想要当贩子就要有人脉,不然不可能以低价收到鞋,炒鞋最基本要有鞋吧?光靠平台交易的贩子们,迟早要崩的。

最痴迷鞋的还是高中的时候。那时候没什么钱,但是球鞋杂志上每次有新的鞋都很感兴趣,还会骑车去店里瞻仰。工作以后就有点想要弥补少年时得不到的那些东西,所以看到有点兴趣的鞋就买。我还有个“球鞋补完计划”,重新去找当年感兴趣却错失的老鞋,一般能在一些二手渠道买到,不过这些老鞋其实都不大好穿了,因为球鞋有寿命的,十几年的鞋子现在只能逛逛马路,很容易掉底。

前年和去年买得比较勤快的时候,平均一个月两双,一年下来二十多双——当然和现在有钱的小孩比不了。我一边进一边出,很多觉得不会再怎么穿、成色比较好的鞋就卖掉了。去年上半年,我做了大概半年的自由职业者,就靠卖些自己库存的鞋养活自己,十几双鞋卖了两万多,其中包括很稀有的科比的zk8“火花”这种。我现在还留下的鞋一共也就60双不到吧。

当然后来我也意识到了自己之前只是为了买而买,买了也不穿,这样的乱消费是没意义的,痴迷球鞋和疯狂买鞋是两回事,更何况球鞋本身的属性是不太适合当收藏品的。所以我现在买鞋比起之前理性多了,有闲钱才会买,再感兴趣的鞋也会先仔细想一想自己是不是真的需要。

不过我倒是开始经常给儿子买鞋,这样亲子搭配起来比较有趣。Air Jordan正代的童鞋一双也要五六百了,不便宜,而且据我观察穿了并不会太舒服,只是样子好看,至于入不入坑,就等我儿子长大了自己判断吧,那时候的球鞋文化肯定也变化了。

其实现在的球鞋文化比起我们那时候已经不同了,现在经济条件比较好的年轻人买鞋往往会跟风,出了一双新鞋大家就冲冲冲,或者看到某个明星穿了什么鞋,就觉得有牌面、很贵,所以我要买,这是非常浮躁的消费观念,也不在乎球鞋背后的故事。

这种盲目消费当然和消费主义盛行也是有关系的,但我觉得这在球鞋领域是暂时的。因为跟风的人群总是在那里,这两年球鞋潮牌火,他们就追这个;过几年别的什么火了,他们就追那个去了。从长远来看,球鞋市场还是会恢复理性的,真正热爱球鞋文化的人始终都还是有的。

我现在在视频网站建了一个个人频道,做球鞋的视频,没太多企图心,就是纯粹的分享。因为我的粉丝里面学生比例挺大的,我也能和他们讲讲我们当时对于球鞋文化的理解。

做这件事很棒的一点是我不仅认识了很多厉害的鞋友,也和品牌方有了更多接触,更加理解球鞋产业,比如一双鞋为什么这么定价,为什么会制定这样的营销策略等等。再比如,鞋子价格炒得高,归根到底是市场供求关系,无论是机器人抢鞋还是囤积居奇,鞋贩子在价格上能操作的空间其实很有限,背后还是品牌的营销策略。

见识了这么多球鞋,我自己最喜欢的却是一双完全没被炒起来、只要300多块的And1的红白配色太极,2000年卡特拿到扣篮比赛冠军时穿的就是这双。太极是我们小时候非常知名的一双鞋,价格不算太贵,而且逼格高,一般都是打街球的会穿。买到这双后,我差不多有一年时间天天穿这双,一直到穿坏——以现在我们买鞋穿鞋的频率,“把鞋一直穿到坏”其实是不容易的。

反倒是现在新出的那些球鞋已经没有那么吸引我了,我会买的还是这些经典的东西,虽然我还是希望能把自己身上仅剩的那些酷劲保持得久一点,但可能我将来真的会退坑吧,不收藏了,不拍视频了,也不会在球鞋上花心思了,就作为一个日常穿着者。但退坑不代表我不再买鞋——

因为除了sneaker,我穿不了别的。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