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安全的名义致我们终将享受的汽车

精品购物指南
最近这些天,对于我们来说,没有比“777”这3个数字更令人刺眼的了,我们为之震惊、沮丧和思索。《生逢777》虽略有沉重味,但更多年代梦想——只因为你我别无选择地要在一个或腾空或贴地飞行的年代生活。

不容忽视的汽车安全
尽管2008年1月17日英国航空代号为038号的波音777客机因为发动机突然失去动力,在伦敦西斯罗机场滑入草坪迫降且损毁,但所幸那次152名乘客与机员都成功逃离了。但今年7月6日韩亚航空公司的波音777-200型客机在美国旧金山国际机场降落过程中的折戟,却没有5年前那么幸运了,作为1994亮相、一直保持近乎完美飞行纪录的全球最大、也最安全的远程双引擎宽体客机“777”,终于自此丢了近20年无大规模人员伤亡的殊荣。
波音公司负责人称,“777”的安全性能始终值得信赖,坠机是因为驾驶员错误操作导致的。是的,所有波音777客机都配备有驾驶舱计算机,“777”还是波音系列飞机中第一个将增强型近地告警系统作为必须装备投入商用的机型,这个增强型近地告警系统,能显示可能对飞机造成威胁的地形并可以在发生相撞前1分钟发出声音告警——而在它之前,都只能提前10~15秒。
是不是飞777太过让人省心了?
或许,利用无线电信号形成三维“滑翔道”辅助飞行着陆的机场滑降航迹定位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在那一刻都没有正常工作……好吧,这正是我们想说的。每每一提到安全科技,我们都想对驾车或驾驶其他一切速度机器的驾驶者强调——以目前来看一切科技都只不过是辅助,它们不能接管你的控制权和代替你的专注。至少现在依旧如此,最多也只是有胜于无。
安全气囊必须配合紧系安全带才能发挥积极效力,否则,碰撞发生时它炸开,你没有束缚地迎面撞上去,感受到的力量恐怕会像钢铁侠的拳头。
世界上第一次搭载类似ACC系统的车型:1995年款三菱的第二代Diamante。
世界上第一款搭载车道保持系统的车型:2001年款日产第四代Cima。
世界上第一款搭载ABS的量产车型:1971年款克莱斯勒Imperial。
世界上第一款搭载了ESP的量产车型:1991年款奔驰W140 S级轿车。
世界上第一款搭载安全气囊并加以推广的量产车型:奔驰W126 S级轿车。
世界上第一款搭载胎压监测系统的量产车型:1986年款保时捷959。
世界上第一款搭载夜视功能的量产车型:2000年款凯迪拉克De Ville。
先从气囊说起
我们听到有一种特别天真、特别普遍又特别危险的想法——我已经花钱给我的车上买了10个安全气囊还要安全带吗?于是,赶紧跑去维基找了一段这个叫做Airbag的玩意的工作原理,读一读你会大受裨益。气囊能否真正“安全”更多的在于设计的合理性,而不仅仅是越多就越好。
经过不断改进的安全气囊真的很安全了,因为它不会随便跳出来吓人,而是通过车辆的“意外减速”直接触发传感器,经电脑给予充气元件中的电爆管电路一个指令才点燃点火介质和气体发生剂,随即大量产生的气体会在0.03秒内瞬间将气囊充起撞开装饰盖板投向乘员,作为人体与车身之间的隔绝物缓解撞击带来的冲击。而气囊爆炸时的音量约在人耳近距离可承受的130分贝以内,78%的气体为安定且不含毒性的氮气。结果统计出来非常令人振奋——具备气囊的车辆在发生正面碰撞时降低伤害的比例可以达到64%之多,可见它的实际效力。
但是,它也有不太友善的另一面!科学家通过60公里/小时的车辆正面撞击实验测得以下一堆恐怖的数字——完全停下所用的时间约0.2秒,气囊弹开速度约300公里/小时,撞击力约180公斤。拜托!无论如何别让小宝贝的脸对着气囊坐在车上,一旦碰撞导致气囊炸开将是非常危险的。还有,即使是成人,如果你因为不系安全带而主动在气囊发威的时候把自己的脸递过去,那没准儿就“悲剧”了。气囊的故事一讲完,你大概也就了解到安全带的绝对重要性。
LINK
安全气囊的诞生要感谢一位叫约翰·赫特里特(John Hetrick)的宾夕法尼亚州工程师和那时候惯于采用的怀挡设计(这使得前排也可以设计成通排座椅)的美国车。1952年赫特里特一家人发生了一次交通事故,他为躲避障碍物猛打方向盘并紧急制动,刹那间他和他的妻子都伸出手臂本能地保护坐在前排中间位置上的小女儿,正是这个动作给了他灵感,而后两周他画好了一份设计图纸,这份图纸确定了今天安全气囊的雏型。1953年8月18日,美国人约翰·赫特里特名下的“汽车缓冲安全装置”专利诞生。
伟大的发明
事实上,如果一切速度机器发疯的时候都是洪水猛兽,那安全带就是系在人们身上的迄今为止无可比拟的、最为伟大的发明(注意,没有之一)。1959年8月13日,世界上第一辆装备有三点式安全带的汽车——VOLVO PV544交到了驾驶者手中。在这之后的50多年里,三点式安全带不知道挽救了多少人的生命,而VOLVO作为世界上第一个把三点式安全带纳入标准配置的汽车制造商也无私地将这项技术无偿开放,任何汽车制造商都可以免费采用,说到这里,我们不得不向VOLVO以及曾经的PV544致敬!
遇到侧面或翻滚等其他一些情况,那些不具备全方位气囊保护的大多数车辆,就更需要安全带来作为最后、唯一且最有效的救命稻草了。一个最为典型的例子见于2012年WRC的赛场上,福特车队的车手拉特维拉连人带车翻了十几个跟头滚到山底下了,人照样近乎毫发未损地从车里爬了出来。这段视频网上到处都有,看一看有多么惊心动魄,再想象一下任何天上地下各种速度机器载着我们横飞而没有安全带保护的结果,你就明白它的重要了。毫不夸张的说,你的车上可以没有任何令人眼花缭乱的安全科技装备,就像拉特维特的车往山下滚的时候什么都没有,气囊?当然也没有。他只有两样东西,更加牢固的四点式赛车安全带和赛车防滚笼。
鸟笼的作用
是拉特维拉开的那款福特赛车的防滚笼(一套专为赛车设计、装在了扒光内饰、铁皮裸露的车壳里的、像个笼子一样的钢架结构)和安全带一起救了他的命——别的作用就微乎其微了。所以,科技发展到了今天,请不要再用敲车门的方法来指着车说“这个够厚、够结实”或者“这个皮儿薄”了。
牢固首先是从汽车的设计开始的。说到设计,你首先会想到造型。没错,造型的意义并不仅仅在于美学,事实上曲线的运用更增加了驾驶的安全系数——现代造车理念越来越关注行人的安全性,当行人与车发生正面碰撞时,流线造型对行人的伤害是最低的,与此同时倾斜表面加大了撞击后的滚动,带给车内人员的伤害也最轻。比造型更为重要的便是车身结构了——如果把我们比喻成幸福歌唱的鸟,那一部好的汽车必须是一个好的“鸟笼”,所谓ZBC(Zone Body Concept)笼型体概念就是这么诞生的。相较于所谓3H结构(可以查一查维基哦)它的保护性更强,因此近乎所有跑车都使用这种结构打造,在发生碰撞的瞬间,通过车体前部吸撞设计和更为强大的舱体笼式结构来尽可能地减小乘坐空间的变形。
LINK:
尽管几年前我们在奔驰的ESF安全概念车上看到它也在着手于气囊式安全带,但无疑美国人更快!即使是国产福特Mondeo也已和进口的福特Explore一样配备上这种安全带了。这种安全带能在碰撞发生的40毫秒内在乘客躯干和肩膀处展开一个条形气囊,进而减轻事故发生后对后座乘客头部、颈部和胸部的伤害。
IS YOUR CHILD IN THE RIGHT CAR SEAT?
这一段是写给常带着宝贝“贴地飞行”的父母们的。请一定记住:务必且正确使用儿童安全座椅,请牢记该怎样去做。
宝贝们,请坐好!
据国际交通安全机构的统计,交通意外伤害已经成为威胁儿童安全的“第一杀手”,在每10位死于交通事故的人中,至少有1人是儿童。同时车祸中的儿童,如果正确使用儿童安全座椅,一半以上是可以生还的。这就是正确使用儿童安全座椅的重要性。
一种叫作ISOFIX的国际通行儿童安全座椅固定系统——ISOFIX的全称是“国际标准化组织(儿童安全座椅)固定装置”,已经在许多车辆的后排安全带插口附近可以找到。我们建议你为儿童尽可能选择购买带有这种标识的车辆。因为ISOFIX的好处不仅仅是安装拆卸简易快速,而且可以保证最好的固定效果,这是经过碰撞试验得到的结果。但无疑没有ISOFIX的车辆更多,所以即使是全球知名儿童座椅厂牌的产品也一定附有使用后排成人安全带来固定儿童座椅的“捆绑说明”,也是非常有效的,那种只是把宝宝椅摆在车上、再把宝宝摆在椅子上的做法——实在是太不负责任了!
你看到,年纪最小的那个宝贝他的座椅为平躺式且是面朝座椅靠背固定放置的,原因很简单——成年人的头部约占身体总重量的6%,而3岁儿童和6岁儿童头部的比重分别为体重的18%和16%,婴儿的头部重量更是相当于其全身重量的一半,且其颈部肌肉和韧带十分的脆弱。如果采用座椅直立朝前摆放,一旦遭遇紧急刹车,宝贝的颈部会受到致命的冲击甚至可以折断。有数据显示,当汽车以每小时40公里的速度行驶并突然紧急刹车,那么 5.5公斤重的婴儿所能产生的前冲力可以高达110公斤。有些父母就是这样亲手杀死了自己的孩子,现在你们知道为什么会有篮式座椅以及那样“没风景的摆法儿”又是为什么了。
这些,你买了吗
拜雷达、红外、陀螺仪、加速计、传感器以及影像科技所赐,汽车就快变成一台可以快速移动的智能机器了。
ESP动态稳定控制系统(也称DSC):可防止车辆侧滑、甩尾、抑制转向不足和转向过度。
TPMS轮胎气压监测:可监测报警,也可以实时读取气压数据。
LKS车道保持系统(有称LDWS或LDP):通过摄像机或传感器快速采集车道位置(图像或明暗)信息来判断有无偏离行驶,可预警和对方向进行干预。
TRC主动牵引力控制系统:可防止车辆在雪地等湿滑路面上驱动轮空转,面对陡坡、岩石路面,提供更好驾乘和操控性。
ACC自适应巡航控制:可计算前方车辆车速、加速度、偏航率等移动信息,自主设定两车安全车距,做出加速或减速动作。但对于刹车仅部分干预,且给驾驶者主控权利。
AA驾驶危险警示系统(Attention Assist):该系统主要利用影像或传感器来监测评判驾驶人的行为是否正常,并可发出警告。奔驰的疲劳警示辅助系统就是做这个用的。
NVA夜视系统(Night View Assist):利用远红外线检测物体热量并将温差影像化,利用近红外线显示比车灯照射距离更远的位置影像。但迎面有车灯照射可能失效。
当你准备购买一部汽车的时候,曾关注制动距离吗?会考量ISOFIX固定装置的意义吗?研究一下车身结构了吗?还是,只把钱花在那些被人一目了然的地方……
未来是这个样子的
SmartIntersections是福特公司着力研发的汽车主动安全科技,而它所关注的已经不仅仅是驾驶者本身,而是改善整个交通状况。一切要基于更为发达的车间通讯才能完成。福特的研发人员利用车间通信尝试减少了十字交叉路口处的交通事故以及拥堵状况。他们在美国密歇根州蒂尔博的研究中心附近建立了一些必要的基础设施,利用测试车辆对该系统进行改进工作。设在十字路口的基础设施把十字路口的数字地图、暂停标识、人行横道的位置、GPS对每条车线的定位信息以及信号状态和信号变化时间等信息集中发送给车辆,而汽车接收到上述信息后,碰撞回避系统将对危险等级做出判断,如需要停车时对未采取充分减速的驾驶者会通过声音和显示器给予提示——红色LED灯会闪烁,并且伴有“Stopsign”的语音告警。无独有偶,奥迪也在德国开展了名为Travolution的类似研究,旨在最终为未来的交通管理提供一个正常运作的原型。
迄今奔驰以及沃尔沃在安全方面的研发无疑是最为全面的,奔驰的Pre-Safe系统已经普及至全系车型,而沃尔沃的城市安全系统对于行人的识别保护和对车辆的安全防护是它的强项。近日沃尔沃又正式对外宣布将于2014年年底推出全新沃尔沃XC90,它将会首次搭载三款安全系统,这三款系统都是基于雷达技术和汽车自带的摄像功能开发完成的。愈来愈多的传感器、越来越强大的计算能力,数字汽车的时代已经悄悄临近,让我们用安全的名义向我们终将享受的这一切致意。
LINK:
日产公司推出的车辆主动防撞技术中,侧面碰撞预防(Side Collision Prevention)与追尾碰撞预防(Back-up Collision Prevention)还是很有些意思的——侧面碰撞预防技术是在汽车车身的侧面装上传感器,当邻道有车辆靠近时驾驶者会收到图像和声音警示,同时系统通过控制每个车轮的制动器产生横摆力矩(车辆的回转力)来帮助车辆不接近邻道车辆;而追尾碰撞预防技术则是通过车尾的传感器来监测后方,在感应器检测到追尾可能发生的时候自动发出声音警告或暂时接管驾驶系统来避免被追尾的发生。这让我们想到奔驰ESF安全车在侧面车门内(防撞)和前轮之间(减速)也安装了气囊,科技的防护就要武装到我们的牙齿了。
小心6件事
众所周知,以下6件事或多或少发生于人们的日常驾驶当中,它们看似十分平常,背后却暗藏危险和杀机。曲奇很好吃,高跟鞋很漂亮,宠物很可爱,音乐很棒……然而因踏入这些驾驶禁区而带来的教训却很惨痛,诸位谨记。
1
化妆或接吻
不用说了。
2
吃东西
单手操控方向盘具有危险的隐患,即使不小心掉了以后你能忍住不去捡它。
3
穿高跟鞋
限制全力制动的深度或速度。
4
让宠物
进入驾驶席
它真的会帮你踩油门或垫在你的刹车踏板下面。
5
喝饮料
有些致命车祸就是因为一杯饮料找不到地方放或没放好洒了造成的。
6
戴耳机听音乐
为了爽,没准儿也就听不见什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