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之计在于早饭 不能不知的早餐文化

新浪时尚
导语:所谓一方水土养着一方人:南方的细致柔婉,北方的豪迈慷慨,其实在这早餐文化上就已尽显无遗。(来源:溧阳印象公众号)
广东
谈及广东的传统文化,早茶是其中浓墨重彩的一笔。清晨,地道的老广州们扶老携幼,约上三五知己,齐聚茶楼“叹早茶”。“叹”在广东话中是享受的意思,也并非是饮茶,其实质是上酒楼“吃早餐”而已。时间就是在呷一口小茶,品几笼精致的点心里缓缓流逝,各种其乐融融的影像如同幻灯片般呈现着,别提有多惬意。

广东叉烧包
1.叉烧包
叉烧包是广州人历来喜爱的大众化点心,粤式早茶的“四大天王”之一。
以肥瘦适中切成小块的叉烧,加入蚝油等调味成为馅料,外面以面粉包裹,放在蒸笼内蒸熟,便成为“玉液叉烧包”。
早上来一笼,小小的三四个,软滑适中的外皮,高身雀笼型,大肚收笃,爆口而仅微微露馅。咬一口,松软可口,馅香有汁:补血益气,补充能量,养阴补虚,简直美哉。

水晶虾饺
2.水晶虾饺
虾饺是广东省的汉族传统小吃,广东人饮茶,少不了来一笼虾饺。
传统的虾饺是半月形、蜘蛛肚共有十二褶的,以一层澄面皮包着一至两只虾为主馅,再配上猪肉、竹笋,制成肉馅,份量大小多以一口为限,味道鲜美爽滑,美味可口。
玲珑可爱的一笼:洁白晶莹,皮白如雪,薄如纸,半透明,内馅隐约可见。咬一口,胚皮口感柔韧,馅心爽滑清鲜,嫩嫩的肉混杂着脆脆的笋丁儿,让人恨不得连舌头一起吞下去。

干蒸烧卖
3.干蒸烧卖
广式饮茶中的干蒸烧卖是茶市必点的人气点心之一,用半肥瘦猪肉、虾仁、云吞皮和鸡蛋为主要原料,加以十余种配料,用大气约蒸7分钟即可。
在20世纪30年代,干蒸烧卖已风靡广东各地:相传早年烧卖是由路边茶馆出售,食客一边喝着浓酽酽小叶茶,吃着糕点,一边就着吃热气腾腾的烧卖,所以其又称为“捎卖”,意为“边烧美丽”。
皮薄肉实切碎肉,当顶撮细似线梢系,故曰稍麦....。。以面作皮,以肉为馅当顶做花蕊,方言谓之烧卖。--《朴事通》
干蒸烧卖用薄面皮裹半露的肉馅料蒸熟,配以马蹄粒、笋粒等爽口配料,咬一口,软软糯糯,汤汁微含,色鲜味美,质地爽润,爽口不腻,肥美不膻。

抽屉式肠粉
4.抽屉式肠粉
早在清代,广州街头上就已经可以听到肠粉的叫卖声。相传我们的纪晓岚大学士对美食亦颇有研究,故乾隆皇帝游江南之时特被带去粤西吃了这肠粉,当下便赞不绝口,并乘兴说:“这米粉有点像猪肠子”。“肠粉”便因此得名。
早前,肠粉分为咸、甜两种,咸肠粉的馅料主要有猪肉、牛肉、虾仁、猪肝等,而甜肠粉的馅料则主要是糖浸的蔬果,再拌上炒香芝麻。而被当作早餐的多为抽屉式肠粉。
将做好的米浆薄薄一层舀入托盘中,放入抽屉式蒸架中蒸熟,取出时用竹片划成矩形,加入预先炒好的肉馅后卷起,放上菜心儿,淋上酱汁,一份“够爽、够嫩、够滑”的肠粉便做完了。
肠粉在广东是最为普遍的早餐,人们常常需要排队候吃,因此又被戏称为“抢粉”。
白如雪,薄如纸,油光闪亮,香滑可口
看起来粉皮白如雪花、薄如蝉翼、晶莹剔透,吃起来鲜香满口、细腻爽滑、还有一点点韧劲,一吃便再难忘。

云吞面
5.云吞面
“云吞”,是广州人对馄饨的称呼。最早云吞以全猪肉制,肥三瘦七,先切后剁,弄成肉糜,所以称做“净肉云吞”。现今我们平常吃的云吞面多数是以鲜虾云吞为主。
岭南地暖……又其俗,入冬好食馄饨,往往稍喧,食须用扇”。--《群居解颐》
馄饨在唐宋时即已传入广东,至于何时用“云吞”二字取代馄饨之称,则无从考证。
云吞面以云吞和面还有熬好的汤头制成,最早出现在明末清初,广州的西关一带,分为大用和小用,不过因为粤语谐音,逐渐变成大蓉和小蓉。初期多为小贩肩挑着一个小担儿四处贩卖,南宋后,逐渐传入市肆,被越来越多的人喜爱和追捧:大部分的广东人对云吞面有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怀。
“有钱吃盒仔饭,无钱吃云吞面”。
这是广东人的一句笑谈,当然他们从不会嫌弃它,更离不开它:小小碗中,云吞有虾有肉娇小玲珑,入口爽滑,小撮银丝面半透明般韧劲十足,更具有弹性和嚼劲,喝着大地鱼、猪骨、虾籽熬成的汤底,清鲜香甜而不呛喉,让人回味无穷。

广东粥
6.广东粥
莫言淡薄少滋味,淡薄之中滋味长。
广东人爱喝粥是出了名的,煲粥,也是十分精彩:不但品种繁多,还十分讲究火候,而熬粥用的米和各种配料的搭配,更是落足心思。
除了白粥,加入了各是各样辅料的混合粥更是出名:有按所煮材料而命名的鱼片粥、水蛇粥、皮蛋瘦肉粥、猪肝粥;还有以粥的出处而命名的及第粥,艇仔粥等等,选择极其多样。
广东粥以细绵著称,而做好广东粥最重要的就是粥底,粥底好,才能做出各种美味的成品粥。道地广东粥通常和腌过且入味的调料一起慢慢熬煮,让每一粒米都渗透了配料的味道。已糊化的绵密米粒口感,就是最能打动人心的广东粥的味道。
广东属亚热带地区,在闷热干燥的天气中,有一碗软滑香绵的粥下肚,确是一份特有的惬意。
上海
上海滩的早点,用纷繁精致来概括一点而也不为过。上海人骨子里似是总是透着一股与身居来的小资,哪怕最简单的食材,亦能给你吃出西餐牛排的腔调:那香味缭绕的早市氛围,绝对能将老上海的经典情怀一并托出了。

生煎包
1.生煎包
上海人管生煎叫“生煎馒头”,在上海已有上百年的历史。
一百多年前,老上海的好多茶馆在供应茶水之余,兼营生煎馒头。但是生煎着实美味,人们在不品茶之时,也想品尝这道“茶点心”。如今在上海,经营这种风味小吃的店铺遍地都是。为了更好地满足食客,生煎馒头的个头也越来越大,以至由传统的“一两四个”变成“一两一个”。
皮薄不破又不焦,二分酵头靠烘烤,鲜馅汤汁满口来,底厚焦枯是败品。
上海生煎包皮大,馅也大,还包进了滚烫的鲜汤,功夫不到家,不可能煎得滴汤不漏。成品面白,软而松,外皮底部煎成金黄色,上半部撒了一些芝麻、香葱,中有卤汁。闻起来香,咬一口更是满嘴汤汁,不会吃或心急的人,一口下去,很容易被生煎里的汤烫着。咬嚼时有芝麻及葱香味,肉馅鲜嫩,顶部收口处的黑芝麻还可以开胃健脾、顺气和中、平喘止咳,颇受事事讲究的上海人所喜爱。
生煎包一定要吃刚出锅的,隆冬的早晨,从薄薄的大煎锅里铲上几只皮香肉嫩的生煎,迫不及待想品尝这美味,又怕烫嘴,呼哧呼哧地呵着气,立马就驱走了满身的寒气,实在带感。

上海大饼

上海油条
2.上海大饼油条
大饼配油条,可算是上海人最为喜欢的早餐组合了:买一副香气浓郁的大饼,夹根刚“滋滋出锅”的油条,一边忙碌地赶着上班的电车,一边匆忙的在路上咬几口手中的食物,这大概是每个老上海人最熟悉不过的情景。
地道的上海大饼是用碳炉烧烤出来的,娴熟的手艺人拿一个早先准备好的面粉团,在粉团中间放点葱,猪油,两手轻轻一捏,馅儿便被轻巧地包在面团里了。将面团在干面粉里滚一下,用一个小擀面棍擀成薄薄的一张饼,表面撒上芝麻。接下来便是最精彩的一步:将薄饼摊在手掌心里,手臂甩出一道漂亮的弧线,“啪”一声,薄饼便粘在了炉膛里。不一会儿大饼就蓬松起来了。刚刚烘烤出炉的大饼,外脆内软喷喷香,味道口感极其富有上海特色。
上海的油条较其他地方的更为细小些,内部中空,或许是因为薄小些吧,口感却异常香脆。油条在上海是大饼的最佳拍档,不过也可以单吃或是斩成段,泡饭、泡豆浆吃。
老上海人回忆:旧时早餐若是能有两张大饼、一根油条、一碗豆浆,那是多么奢侈啊。现如今虽然处处标榜着所谓“健康早餐”,但是传统的味道和感觉还是占领着很多人的胃,喷香的大饼包裹上热乎乎的油条,咬一口,不要太灵哦~

油条咸豆浆
3.油条咸豆浆
咸豆浆之于上海人,就如胡辣汤之于河南人,豆汁儿之于北京人,是永存记忆中的一抹温暖色彩。
老上海人的早晨,就在这街头巷尾的豆浆香气中,渐次苏醒。
宽口浅底的蓝边大碗里,一勺酱油一勺醋,有醋才起花,一撮榨菜一撮葱,豆浆烧得滚烫,功夫好的老师傅,舀上一大勺,乳白的热豆浆飞流直下,倾入碗中,瞬间起花。讲究的洒上些紫菜碎、榨菜末、虾皮、葱花,最后再淋上几滴香油或辣油。一碟炸得焦脆的油条,切寸许,即泡即食。赏心悦目又独具特色的咸豆浆就这样呈现在眼前了。不仅样式美观,色彩丰富,口感也是咸鲜爽口极了。
无论是大饼、油条,还是生煎、小笼和锅贴,一定要配着热气腾腾的豆浆,才吃得舒服又过瘾。

粢饭糕
4.粢饭糕
粢饭糕(吴语小片发音:zy vae kau)是一种流行于江南一带的汉族传统小吃,外层呈金黄色,内层为雪白的软糯糍饭,咬起来喷香松脆,吃在口里,且脆、且咸、且鲜。
相传春秋战国时期,伍子胥为了让吴国百姓在战乱中免受饥荒之苦,在苏州相门城下埋下了用熟糯米压制成的砖石城基作为备荒粮。在伍子胥去世后不久,越王勾践举兵伐吴,吴国城民在都城被团团围住之时,挖出了糯米砖石拙起,敲碎,重新蒸煮,分而食之。此后,人们每到丰年年底,便要用糯米制成像当年城砖一样的粢饭糕,以此来祭奠伍子胥。
在路边支一口铁锅,倒下大半锅油,将粢饭糕投下去,油锅马上欢腾起来,汹涌澎湃。不一会儿,粢饭糕便在油锅里露出金黄色一角,用火钳翻几下夹起,排列在抓住锅子沿口的铁丝架子上沥油,金黄色的一块块,着实可爱。
脆笃笃、咸滋滋、鲜得得。
粢饭糕在老上海人的记忆里是绝顶美味,吃的时候要配上独有的咸豆浆,仿佛回到了儿时。炸得外脆里软的粢饭糕,咬一口,咸滋滋的,还有一股葱花香。最好吃的是四个边,香香脆脆的,咬起来着实过瘾。一块下肚,一早上管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