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哪 刚买的葡萄酒中怎么有沉淀?

新浪时尚
导语:有人会问,葡萄酒中出现沉淀物、有酒渣的话,是假酒吗?或者是葡萄酒质量出现问题?在我看来,尽管葡萄酒在国内发展已经很多年,但葡萄酒知识文化的普及,仍是一个漫长的征途……(来源:酒哥 )

关注公众号“有腔有调”,查看更多精彩原创内容!
为什么会出现酒渣?

事实上,只要是酿造型的酒,经贮藏一段时间,都会自然而然地产生沉淀物,葡萄酒当然也不会例外。葡萄酒的沉淀物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葡萄沉渣(Sediment),另一种是结晶物质(Wine Crystal),这也是最主要的一种沉淀物。
当你晃动酒杯,发现杯中有一些结晶状体的沉淀物,且沉淀物的颜色较深,比重较大。这个时候,我们会开始怀疑和担心,这瓶酒的质量是不是有问题,否则这些“杂质”从何而来?事实上,葡萄酒有“杂质”,并不意味着是坏事,也许更应该恭喜你买到了一瓶好酒。
其实,很多葡萄酒在发酵和熟成过程中都会析出沉淀,但也有些葡萄酒几乎从来不会。葡萄酒中的沉淀物质是无害的,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葡萄酒的质量;不过,如果葡萄酒带有较多的沉淀物,在饮用之前,一般会进行换瓶或者醒酒,以把沉淀物质除去。

葡萄酒中的沉淀物大致有三种……
开瓶时掉进去的木屑:第一种来自于开瓶时从瓶口边缘掉进来的软木塞小碎块或者沉淀物,这只不过意味着开酒和侍酒的时候比较粗心而已。当然,葡萄酒长期存放在干燥环境中,没有倾斜陈放酒液接触不到软木塞,造成木塞干燥、开瓶断裂也是有的。
结晶体来自于葡萄酒中的酒石酸:第二种就是白葡萄酒中的白色结晶和红葡萄酒中的深色沉淀物,虽然它们看上去很不一样,但它们也都是无害的。它们可能是在酿酒师在装瓶前未经过滤或轻微过滤,然后在葡萄酒经过陈年和成熟后而沉淀下来的固体。这些沉淀通常都是酒石酸的小结晶,它们是由葡萄中的酒石酸发展而来。
葡萄酒在发酵时,会因酒精的形成而使酒石酸溶解度下降,而在陈酿时,也会继续发生化学反应,这些反应会造成酒石酸结晶的出现。因此,酒厂通常在出厂前会对葡萄酒进行酒石酸稳定,在低温状况下(通常为零下4℃),加入酒石酸氢钾粉末,过饱和的酒石酸会析出形成晶体而沉降。此外,结晶石沉淀还来自葡萄酒中单宁酸的沉淀。经过一段时间的瓶内陈年,酒液里的单宁酸也会逐渐地沉淀,在长时间的积累下,就会产生或多或少的沉淀物。
酵母沉淀物——瓶底的凹槽就是为了对付它:除了酒石酸和单宁酸的结晶沉淀外,还有就是葡萄残渣和死亡的酵母细胞。葡萄酒是通过酵母的作用,把葡萄汁内的糖分转化成为酒精,酒瓶底端的沉淀物正是这瓶酒中酵母先驱的遗物。虽然葡萄酒在装瓶前会经过除渣、过滤、澄清等工序,但也无法完全除尽酒液里的残渣。因此,只要经过长时间的静置,悬浮在酒液里的残渣都会逐渐沉至瓶底,形成沉淀物。这也是为什么葡萄酒的瓶底都会有一个内凹的设计,这个内凹的设计会形成一个小深沟,当葡萄酒中的固形物凝聚沉淀下来的时候,小深沟可以让沉淀物落在沟里,不易分散。而我们在倒酒时,总是动作轻盈,这一方面是为了侍酒的优雅,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防止瓶底部的沉淀摇动而漂浮起来,影响酒的外观。

我国法律也对葡萄酒渣有明确认定!
其实对于葡萄酒的酒渣沉淀物,国家一早于2006年12月11日发布,2008年1月1日正式实施的《葡萄酒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15037-2006)的第5.1条,“葡萄酒的外观”中就已经有了明确的规定:澄清,有光泽,无明显悬浮物(使用软木封口的酒允许有少量软木渣,装瓶超过1年的葡萄酒允许有少量沉淀)。所以说,连国家法规都对葡萄酒的酒渣沉淀有如此明确的规定,特别是进口葡萄酒作为一种纯天然的产品,存在少量的酒渣是正常的,而且这些酒渣对于人体是无害的。

只要酒液澄清而不是浑浊不堪,或是好酒和陈年的标志
越是中高档的进口葡萄酒,在酿造的过程中就会有那么一个环节,它是利用独有的工艺把葡萄皮以及梗直接在罐中发酵,让酒体可以进一步去浸泡葡萄皮和梗,这样做的目的就是可以让葡萄酒的颜色更加鲜艳,而且还可以拓展出更加丰富和浓郁的口感。其实进口葡萄酒出现酒渣,不但不会影响口感以及质量,更加可以成为陈年的标致,因此在贮存超过五年时,又或者储藏的方式及环境出现变化,是很容易出现一定的酒渣的。但这些酒渣必然要和酒体有明显的分开,也就是酒液澄清而不是浑浊不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