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时尚

姜思达 | “谁想敏感啊”

新浪时尚

关注

导语:辩论场上慵懒起身,玩笑一般地回击着辩友的各个论点,同时也揭开了一些不可名状、但又真实存在的“小心思”,它们可能是罪恶的,也可能是羞于启齿的。从12级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专业学生、《奇葩说》辩手、到作为自媒体人获奖,成为短视频节目《透明人》制片人......姜思达最常听到、也是最不想听到的评价是 —— 敏感、懂事、很会察言观色。(编辑:杜明伟)

“谁想敏感啊。”

提前看到在朋友圈未播先火的《狗十三》后,姜思达觉得“完全一样”。

重新感受过一遍和主人公李玩一样的父子(女)关系后,姜思达录制了一部7分半时长的短片,讲述他对父子关系的私人感受。

在短片里,他的敏感,更立体了

姜思达在微博中介绍这部短片时的第一句话是,“一家人也是会走散的”

——“爸爸站在我的童年里,很难望到我长大的样子。我为人子与他为人父的时光,遗憾是最当头的主题。有些关系,没办法的。”

小学五年级时,思达的父母离婚,

他选择跟妈妈生活。

“父亲总是容易激动,有一次他喝多了,他打我打得是多么莫名其妙。”

回想起小时候和爸爸的点滴,不愉快居多。

他永远不知道下一秒的父亲是愤怒还是怎样,

也永远不知道下一次和父亲一起吃饭,还要等上几天。

“没有人跟我说对不起,他们离婚没有人跟我说对不起。”

“我只能理解。”

“我们一生都在等待父母的一句对不起,父母一生都在等待我们的一句谢谢你。”

思达和父亲的父子关系,是个望得见却走不进的死角,

就像他说过的一样,“有些关系,没办法的。”

“除了懂事,我好像别无选择。”

和狗十三里的李玩一样,在当时还未成年的时候,

束手无策,改变不了什么,只能改变自己,

最后,他选择懂事。

思达在短片中说,“这是个很痛苦的改变,是个不需要的改变,我宁可我傻白甜。”

节目最后,他拨通了父亲的电话,思达表达了自己对这段父子关系的直接感受,“我觉得我们不熟。”

面对这样一段原本应该亲密的关系,实际却是那么陌生,

又或者说外界对他“敏感、懂得察言观色”的评价,

对他来说,是“必须”。

“谁想敏感啊。”

直到现在,童年依然是他心头的一团解不开的疙瘩。

尽管在他对这部短片介绍的结尾出写着的是,“我希望你们都开心,真的。”

今年,思达25岁,当妈妈在他的短视频节目《透明人》中问他,“你希望咱三个人团聚吗?”

或许大多数人都会脱口而出,“当然想啊”。

即使是再不现实、再奢侈的愿望,又有谁会放过任何一个有可能的圆满呢。

但也正是因为他的敏感,姜思达摇着头说“不希望,不希望。”

从他的回答中能听出,不全是敏感,还有害怕

他也相信,“有些事情越讲出来越能过去。”

就像我们在辩论场上看到的他一样,从不避讳些什么。

即便丑陋,也要真实。

在《透明人》另一期节目中,马思纯也曾和他聊起过关于童年的话题。

并且直接问他,“你觉得你的童年快乐吗?”

“导致我一个典型的行为是,还比较靠自己”,如果说这是童年给他的历练,的确太残忍了。

就像马思纯在对谈中说的,“这样很痛苦吧,信任别人是一件很幸福的事。”

又或者像思达说到的,“我的同理心有点强,但这并不是什么好事。”

从2014年,在《奇葩说》的舞台上认识姜思达,有时候会觉得,现在的他不太一样了。

和那个在《奇葩说》第一季公开承认自己的同性恋身份,观点尖酸、贪图直接的他有点相悖。

甚至也很再难能和他以前夸张多变的装扮联想到一起。

但正是这种反差,在外界所有人看来,敏感好像不再是难以名状的“小心思”。

而生活中那些和主流价值观相悖,难于启齿的少数,也可以在姜思达身上找到自己,而尽可能勇敢。

不论是《奇葩说》里,他那些字正腔圆、有理有据的辩论,其实都是过分真实的感受;

还是《透明人》里,那些早已存在、也没有办法规避的敏感。

都是姜思达。

换句话说,当他在节目、生活中的装扮和观点让人大跌眼镜时,也是在猛烈撞击着所有人的敏感。

当他掏出自己,描述那些难以名状又真实存在的“小心思“的时候,我们才有机会发现,拥有这些“小心思”和敏感的,并不是少数。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