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贴:关于腕表防磁你需要知道的事

新浪时尚
导语:我们在浏览或是选购腕表时,经常可以看到腕表的一项功能就是防磁。可是有些朋友会有一点疑问:这磁场看不见,摸不着,和腕表有什么关系?腕表防磁真的那么重要吗?现在小编要郑重地告诉各位朋友:磁场对腕表有很大的影响,腕表防磁真的非常重要。今天就为各位朋友讲讲腕表和磁场之间的“爱恨情仇”。(来源:腕表时代)

什么是磁场?
其实大家基本上都学过初中物理,所谓的磁场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特殊物质,但磁场确确实实存在于我们的身边,甚至我们的身体里也有特有的磁场。磁铁可以吸引一些金属,两块磁铁同性相斥、异性相吸,这就产生了磁场,磁铁就是磁体。磁体周围存在磁场,磁体间的相互作用就是以磁场作为媒介的,所以两磁体不用接触就能发生作用。例如电流所产生的磁场就是在导线中运动的电子所产生的磁场,磁场强度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为安(培)/米(A/m),也可以用高斯来表示,二者一般不能进行直接换算。

腕表为什么要防磁?
虽然说磁场是存在的,但是和腕表有什么关系呢?答案当然是大有关系。首先要明确的是,我们所说的防磁腕表并不是说腕表内部的所有零部件都是防磁的,所谓的防磁仅仅是指一些主要零件,如摆轮、游丝、发条等是由防磁材料制成的。早期钟表的擒纵结构、游丝和摆轮等零件是由金属制成的,这些金属材料一定会受到磁场的影响,造成走时的问题,并且对钟表本身危害也很大。

之前的腕表内部的擒纵结构及游丝基本都是钢质的,这样的材料属于硬磁,也就是容易被磁化。问题的关键就是,擒纵结构部件和游丝摆轮是腕表机芯里对磁场最为敏感的零部件。而腕表的震荡周期要由它们决定,所以手表一旦受磁后,走时精度马上就会劣化。腕表要想达到走时精准,防磁是势在必行、不可或缺的。

腕表防磁规格是什么?
在国家标准中,防磁的性能标准是用“剩余效应”来表示的,所谓剩余效应指的是检测前手表的瞬时日差与检 测后手表的瞬时日差之差。防磁手表的标准 当手表偶然处于强度为4800A/m的磁场中时,石英表剩余效应不超过1.5秒,机械男表(机芯面积大于314平方毫米)剩余效应不超过30秒,机械女表剩余效应不超过45秒,这样的表则可称为防磁手表。

要说防磁就不能不说万国,尤其是它的飞行员系列。沙夫豪森IWC万国。在上世纪三十年代,飞行员所佩戴的时计要方便,更重要的是要适应强磁场环境,此时的万国飞行员系列都很好地做到了这一点。如飞行员追针计时“小王子”特别版腕表IW371807,具有万国飞行员腕表的软铁内壳提供的强大防磁保护。

之后要介绍的就是火的不能再火的劳力士了。首先就是大名鼎鼎的“绿玻璃”。这款腕表不仅在设计上颇受各位表迷欢迎,在防磁功能上也是很出色的。Milgauss(闪电针)于1956年诞生,专为科学界研创,能抵抗高达1,000 高斯的磁量密度。经过欧洲粒子物理研究中心(CERN)的严谨测试,证实腕表具备完美的抗磁功能。今天的Milgauss配备Parachrom(蓝铌)游丝,更有效抵抗磁力对机芯造成的影响,从而加强腕表的可靠性。

一直被人们与劳力士进行比较的欧米茄一直致力于防磁腕表的研究,并适时推出了在2014年的巴塞尔钟表展中推出了海马300腕表,其中,该系列表款采用了Si14硅材质,防磁超15000高斯。现在,可以对抗“万磁王”的不是X教授了,而是成为“防磁王”的防磁腕表。
腕表怎样防磁?

材料方面:1920年,诺贝尔奖的获得者,来自瑞士弗勒里耶的纪尧姆(Guillaume,Charles Edouard,1861-1938)发明了一种铁镍合金,它取代了早期的钢合金摆轮游丝,这种合金和不锈钢,在表壳中的运用,不易受磁力的影响,大大地提高了手表的可靠性。而现在几乎所有的腕表,要想做到有强抗磁能力,都是采用软铁来包裹整个机芯方式的,软铁也叫纯铁,具有高导磁特性,而且是软磁材料,几乎不留什么剩磁,在电子器件里,常常用来做马达的定子、变压器铁芯等。

技术方面:真正开始实现腕表防磁,我认为还是要提到沙夫豪森IWC万国。在上世纪三十年代,飞行员所佩戴的时计要方便,更重要的是要适应强磁场环境,此时的万国飞行员系列都很好地做到了这一点。现在的腕表零件有了技术的支持,防磁效果也更加显著。如欧米茄在2008年Si14硅材质游丝的发布,是防磁机芯研发过程中至关重要的第一步。如今全新升级版机芯中的摆轮组件均采用了名为Nivagauss的防磁材质,同轴擒纵盘中的精钢材质由非磁性材料所代替,减震器中的减震簧也由非晶态金属制成,大大提高了腕表防磁的性能。

日常防磁:防磁的技术和材料日新月异,虽然腕表的防磁功能越来越炫酷,但是腕表的防磁关键还是在于日常的保养和佩戴的注意上。现在生活中各种家电为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磁场。同样,手机和我们形影不离,但也是磁场的发出者,在佩戴和保管腕表的时候,一定要远离这些强磁场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