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时尚

“折色”“长行”三百年 广彩人物纹饰精美

新浪艺术

关注

来源:收藏杂志

▌滥觞期广彩人物:源自景德镇

康熙中晚期至雍正时期,是广彩的初创阶段,国内流传下来的实物很少,来样订制的产品也不多。此时无论是师傅、颜料、素瓷胎都是来自景德镇,大多依照景德镇彩瓷纹样绘制,仍带有较多的景德镇彩瓷的痕迹,广彩自身的特色还不太明显:色彩的对比度不像后来的那么强烈;人物纹饰以“满大人”居多,题材较少,以家居或庭院生活情景为主。人物的绘画技法主要是“折色人物”,在衣纹的处理上明暗关系仍不明显。

▌[清·雍正]广彩人物纹盘口瓶 广东省博物馆藏

此时广彩所用的彩料,主要有干大红(即景德镇的矾红,但稍淡而明亮些)、西红(即景德镇的胭脂红)、水青(又称法蓝,类似青花的蓝色)、茄紫(比景德镇的茄紫稍清淡、明艳)、水绿(又称大绿)、湖水绿(也叫鹤春,因色似鹤蛋壳的颜色而得名)、麻色(即景德镇的褐彩)、金彩等。金彩的使用在此时还不是太多,过渡色也不太丰富。

▌乾隆时期:式多奇巧、岁无定样

在18~19世纪早期(乾隆、嘉庆),广彩瓷器进入最为鼎盛的时期。此时的产品主要销往欧洲,纹饰精美,用彩丰富,色彩明艳,“广窑仿洋瓷烧者,甚绚彩华丽”,广彩的独特风格已形成,来样订制的产品增多。

在色料方面,主要部分与前期差不多,鹤春、粉绿等过渡色使用自如,过渡色也更加丰富,画面更加多姿多彩,色彩对比较前期强烈。金彩的使用开始增加。并开始少量使用黄彩,所使用的是进口的锑黄,与中国传统的铁黄不同。麻色是由黑彩与干大红调和而成,根据画面需要出现深浅不同的多个色阶。

在清代的外销瓷中,因客商所需,景德镇的粉彩和广彩均有少量黄彩出现,相对而言,广彩比粉彩使用得多,这种情形一直持续到清末。在绘画技法上,除了延续中国传统画法外,广彩也引入西洋绘画技法,深受油画和版画的影响,用彩厚重。清人刘子芬在《竹园陶说》中记载:“海通之初,西商之来中国者先至澳门,后则径越广州。清中叶海舶云集,商务繁盛。欧土重华瓷,我国商人投其所好,乃于景德镇烧造白器,运至粤埠另雇工匠,仿照西洋画法加以彩绘,于珠江南岸之河南开炉烘染,制成彩瓷,然后售之西商。”

此时人物纹饰的题材较前期大为丰富,除了“满大人”以外,还有明装人物、西洋人物等。其中,中式人物主要描绘悠闲自在的庭院生活,西洋人物则包括有宗教人物、神话传说人物与现实人物等。人物绘画技法除了前期的“折色人物”外,“长行人物”开始出现并日渐成熟。人物彩绘用彩厚重,受到西洋油画的影响。表现的方式有通景与开光。墨彩彩绘的人物纹饰使用的是西洋版画的技法,以交叉的线条描绘表现出明暗关系。

▌[清·乾隆]广彩人物纹潘趣碗 此类碗系欧美家庭用以调制果酒用 广东省博物馆藏

中式人物仍然以“满大人”的图案为多见,主要流行于雍正至嘉庆时期,道光以后式微。

▌[清·乾隆]广彩开光人物故事图纹茶壶 广东省博物馆藏

人物纹饰的内容多为轻松欢愉、充满亲情的庭院生活,不一定有典故或故事,这与景德镇瓷器人物图案一般都有典故或故事明显不同。西洋人物题材中,宗教方面的有耶稣系列、摩西系列等。耶稣系列包括“耶稣诞生”“耶稣受难”“耶稣复活”“耶稣受洗”等。

▌[清·乾隆]墨彩描金耶稣诞生图盘 广东省博物馆藏

▌[清·乾隆]广彩墨彩描金耶稣受难图盘 广东省博物馆藏

▌[清·乾隆]墨彩描金耶稣复活图盘 广东省博物馆藏

新教改革领袖马丁·路德肖像则是源自于《圣经》的插图。

▌[清·乾隆]墨彩宗教人物(马丁·路德肖像)盘 彭晓玲收藏

摩西系列有“发现摩西”、“摩西过红海”等。

▌[清·乾隆]墨彩“发现摩西”图茶壶 美国皮波迪艾塞斯博物馆[PEM]藏

神话传说的题材有“帕里斯的审判”、“西蒙与伊菲金妮亚”、“欧罗巴与公牛”等。

▌[清·乾隆]广彩“帕里斯的审判”神话故事图盘 广东省博物馆藏

▌[清·乾隆]墨彩描金“西蒙与伊菲金妮亚”图盘 广东省博物馆藏

现实人物题材有西洋仕女、洋人狩猎、洋人归航等。

▌[清·嘉庆]广彩西洋人物纹盘 广东省博物馆藏

▌[清·乾隆]广彩锦地开光洋人狩猎图潘趣碗 广东省博物馆藏

▌[清·乾隆]广彩洋人归航图大碗 广东省博物馆藏

此时人物纹饰的特点主要有:1。中式人物以“满大人”居多;2。无论中西人物,现实题材的都是表现悠闲、愉悦的庭院生活;3。与西洋油画和版画的绘画技法的融合已经形成模式。形成以上特点的原因:一是在这个历史时期,欧洲正处在中国热升温的时期,对遥远而神秘的东方好奇而向往,整个欧洲狂热地追求中国艺术品和艺术装饰风格。此时欧洲还未能够普遍生产优质的硬质瓷器,精美的中国瓷器大量销往欧洲,成为人们陈设观赏和日常生活使用的珍贵器物,同时也是炫耀财富的手段。因此,此时中国人的形象是美好的。广彩瓷器中大量出现“满大人”也正是当时中国热的侧面反映。二是欧洲此时正是洛可可风尚风靡之时,追求享乐、欢愉、轻松悠闲的生活成为时尚,因而此时的广彩,不论描绘的是中国还是外国人物,只要是反映现实生活题材的,都以此为流行图案。三是此时广彩瓷器来样订制的产品日益增多,样稿中西洋绘画的画法逐步与传统景德镇瓷器的彩绘方法相融合。

在嘉庆至道光之间,广彩瓷器出现了少量人们俗称为“绿广彩”(green famille)的器物,其特点是:以碗、盘多见;用彩朴素,施釉较薄,以绿彩为主(使用面积较大),还有蓝彩、紫彩、墨彩等,有的少量使用金彩,红彩只少量使用干大红,完全不用西红;画面通常非常饱满,基本不留白;题材有山水和人物。边饰以织锦纹居多,少量有缠枝花卉纹;人物只有明装人物,或者是中国人与西洋人在一起,不见“满大人”和纯粹的西洋人物;绘画技法与广彩特有的折色人物和长行人物均不完全相同,而是使用了景德镇粉彩的画法,即用极细的黑彩线条勾勒出人物的所有轮廓和衣纹褶皱,再行填彩,但填彩的手法仍是广彩特有的大笔渲染技法。

▌[清·嘉庆]广彩婴戏图碟 广东省博物馆藏

▌[清·道光]广彩人物图盘 广东省博物馆藏

▌[清·道光]广彩人物图盘 广东省博物馆藏

▌[清·道光]广彩人物纹潘趣碗 广东省博物馆藏

限于文献资料的匮乏,对于这类器物的出现背景、销售对象等方面仍无从考证。

本文根据广州/黄静《“折色”“长行”三百年 广彩瓷历代人物纹饰》一文编辑整理,原文刊载于《收藏》2019年01月刊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