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看完这些老洋房 我有了新梦想

新浪时尚
作者:黎贝卡的异想世界
前两天上班,很多小伙伴说得了“假期综合症”,问我有什么能快速回血的方法,我自己的方法就是:去看房哈哈!
别笑,这招对我真的很管用。之前说过,我每回放假的休闲活动之一就是看房,每次看完都觉得满血复活。因为看到那么多美美的房子后,就会发现原来人生还有很多关于房子的梦想没有实现,还是要继续努力啊!
前阵子频繁去上海出差,加上去了几个朋友家做客,萌生了想在上海租个老洋房做工作室和落脚地的想法,所以一有空就跑去看老洋房。房子还没租上,倒是拍了个看房VLOG,还在小号写了一篇上海看房记。发完后,好多朋友来约我去看房每天和我讨论老洋房的事,感觉我一不小心要变成看房博主了哈哈。
过了开年那段宅家模式后,又开始恢复了频繁出差,一时间节奏没调整好,每天忙完只想放空自己,连一个句号都打不出来。
在这样高强度的工作下,暂时只有两件事能唤醒我的热情,把我从苦海当中拯救出来:
1、吃;
2、看房。

第一项就不展开说了,具体成果你们看看我最近拍的视频就能欣赏到。第二项,按照崔斯坦的话来说,我现在是尽可能制造机会实地看房,无法实地就云端看房过过瘾。每当深夜,她来找我聊工作时,我都会甩一堆美图给她,“你说这个房子是不是装得很美”。一到周末,她想给我安排拍摄或其他工作时,我的答案都是:要不要一起去看房,顺便聊聊?

很多人可能都不能理解,有这个时间,为什么不好好休息?
Emmm,因为看书和刷图对我来说是超级解压的“休闲活动”,看房就更不用说了,无论是踩盘还是参观朋友家的房子,简直就是回血站!每次看完都感觉被注入了很多能量和动力。
比如最近我的看房边界就又拓展了不少。这半年,在广州越看越觉得房价惊人,空间感和地段都好的房子已经贵到让人怀疑人生了。我不少朋友都是在上海或租或买了老洋房,每次看他们晒图都觉得好美,于是就生出念头,要不换个阵地去上海瞅瞅?
▼最初就是从北京搬到上海的朋友在朋友圈晒的这张图,让我对老洋房心动的

具体过程可以说是感天动地,上海的梅雨天可能持续了一辈子。我们至少有两次看房都遇到了倾盆大雨,我用腱鞘炎还没好不能打字的手倔强地撑着伞,还是止不住裤子包包全都湿透了。只好安慰自己,这个天气还看房,可能是感动到老天爷都流泪了吧。

有几次天倒是天晴了,结果又是暴晒,而且没想到上海的蚊子这么多,每个人腿上都是一排“北斗七星“,又安慰自己:雨天可以看房子潮不潮湿、漏不漏水,晴天又能看采光,老天爷真是为我们考虑周全啊。
▼崔斯坦被咬得惨不忍睹的腿

在视频发出之后,我们又陆续去看了几次房子,上海和广州都有,看的类型和位置也不同,但不管我有多爱广州(及其美食),都得客观地说一句:在独栋洋房(别墅)这个领域,无论是房子本身的建筑、设计还是居住体验感,同等价位平行比较来看,上海要比广州好很多,选择空间也大很多。
我不习惯没做好功课就来分享,从上海飞回北京的路上仔细盘算了一下,居然已经看了那么多套房子,也跟北京、广州做过一些对比,甚至还专门去朋友家里实地考察了几次。好久没更新了,今天就把这段时间在上海看房的收获,做一次阶段性的汇报呈现。
老洋房的迷人之处
很多人一听我要到上海看房,第一反应是:你要买吗?接着就是:但你没有购房资格啊。哈哈,之前在《看房记》里写过,很多人看房是为了买或租,但对我来说看房更像是一项“兴趣爱好”和“休闲娱乐”活动。
但上海和其他地方不同的是,因为长期以来对老洋房有很深的情结,看的过程又更加强烈地感受到老洋房的迷人之处,所以我 数次认真考虑要搬到上海去。

庭院深深
之前拍静初的家时就说过,好想有个自己的小院子。但是在市区,想要个带院子的房子太奢侈了。不过,这种对现代房子而言的奢侈,却只是很多老洋房的标!配!而!已!我们这次看的几乎每栋都有花园,只是面积大小的区别。
▼朋友卤猫家租的老洋房,带了一个很美的小院
其实哪怕花园小一点都无所谓,闲时侍弄下花花草草,夏天在绿荫底下支一张藤椅,在风声、蝉鸣的伴奏里午睡,这种惬意哪是住在空调房里能比的(当然是做好驱蚊的前提下)。
尤其是经过这次疫情,突然有那么长一段时间呆在家里,就只能在自己的屋子里转悠,从每个窗户望出去都是房子房子和房子,就更渴望有这么一方天地,可以抬头看到星空,白天听得到鸟叫,晚上能跟朋友或者自己喝点小酒,想想都觉得好不惬意。


刚刚提到的另一位朋友严总,也是租了一个老洋房,隔三岔五就在朋友圈发他的小院。一到周末,还能招待朋友烧烤、谈天说地,这小日子该多舒服啊~


你们还记得我的柠檬树吗?其实只有小小一株。但如果有院子就不同了,就可以种真正的柠檬树了!
在城市呆久了,很容易丧失对时令的敏感,有了院子就不同了,从自家院落花草的枯荣里就能清晰地感受到四季的流转。

一窗即一景
这次看完房回来还有个很深的感悟,一个房子好不好看,装修固然重要,但可能不是最关键的,最重要的是窗子和窗外的风景。像这种满目舒爽的绿意真的是花多少钱都买不到的。
而且你会发现,每个老洋房的窗都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和味道,就好象从前那个时代的美人儿一样,有的婉约清丽,有的雍容大气,有的新潮,有的复古……总之绝不会千篇一律。▼
▼图片来自安邸AD


有时会觉得,窗就像是一间房的耳目,屋外的市声、人语、蝉鸣皆经由它传递;一日当中光线的流转,从晨光到暮光,也是它过滤到屋内。
▼图片来自ELLEDECO家居廊

有时候,如果主人花心思,窗子本身也能变成一道风景。
▼图片来自网络,上海爱神花园

阳台&露台
阳台应该是一栋房子最浪漫的地方吧。
上海武康路有一栋欧式老洋房就因为阳台远近闻名,还要源于陈丹燕在《上海的风花雪月》中给它取的名字:“不知道哪个朋友曾经点着它说,那是罗密欧要爬的阳台,从此,大家都叫它罗密欧阳台。”看,上海人至少在情调上击败了全国80%的用户。
▼图片来自网络

老洋房的阳台往往绿意幽幽,有的还保留着早期复古的英式红砖,特别有味道~
▼图片来自网络

很多老洋房保留了这种花砖,也是之前那个年代保存下来的,依旧雅致耐看。

如果说阳台还算是比较容易拥有的,那么露台就真的是很难得了。露台的发挥空间也更大:阳光房、瑜伽房、空中花园、茶室……而上海无论独栋花园洋房还是新里,几乎都标配了一个露台。真是让人好生羡慕。
▼图片来自安邸AD
▼图片来自安邸AD


这次看房中我最爱的一栋白房子,有超美的露台,摇曳的绿植,浪漫的玻璃屋顶。

底下还有一个小小的浴池,可以想象晚上一边泡澡一边看星空的画面,哗~旁边还有一个桑拿房,主人真的是又有品味又会享受~

美屋也需氛围衬
现在聊起美人很流行的一个词是氛围美。就算容貌只有六、七分,但氛围营造到位了,整个人的魅力和观感也会增色不少,房子也是需要氛围的。
老洋房的情调虽好,如果位置不好,房子内和房子外有时会是两个景色。我有个朋友买了老洋房,看她家里的照片好美,有次她说我给你看一下外面的环境吧。一看,跟屋里简直两个世界,弄堂也乱糟糟的,就还挺失望的。所以,如果能遇到那种房子内部美,里弄也美的房子,就特别稀罕。
▼图片来自安邸AD

这次看的有几栋洋房恰好是在闹中取静的地段,在路上时就已经很舒服了。街道两边是绿荫遮天的法国梧桐,地上忽明忽暗的斑驳树影,墙后隐隐约约飘来钢琴声,偶尔路边会窜出一只花猫……


走在巷子、老弄堂时,我们常常因为路边好看的景致停下驻足欣赏,有时候是檐下伸出的一个小花篮,有时是一面爬满爬山虎的红砖墙,有时是门外嵌了一个老式的信箱,或是一扇镶有彩色玻璃的绿门……

这种细微之处的美,时时会让人觉得,上海真的是一座很柔软、很有风情的城市。
格局不规整,但有无限可能性
买房时,老听到的一句话是要选户型方正的,这样空间利用率更高,但可能也会有点单调。
老洋房很多空间并不是规规矩矩的,比如有时在楼梯间会有一个房间,或是走几步就会有一个下沉式空间。仿佛像爱丽丝漫游仙境,不走到跟前根本想象不到下一处是什么。
看的好几个洋房都有挑高的尖顶阁楼,空间感和视野都很好。小时候我老躲在阁楼里看闲书,但上面太热了,就很希望有一天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而且布置得很舒服的”藏书阁“。


▼图片来自ELLEDECO家居廊

之前VLOG发过一个叫”柳林别业“的老洋房(在《安家》和《三十而已》都拍过它)里,就看到了我梦想的现实版,设计师真的把一楼的阁楼做成了“书房”。高到天花板的书架,走到最里面还有一张舒服的小床,看累了可以躺下休息。太舒服了,真想把它直接照搬到我的下一个家里。
阁楼书房旁边是个下沉式空间,放置了一张豪华的大餐桌,又秒变《唐顿庄园》。

这里的三楼是《三十而已》里钟晓芹离婚后住的地方,其实这也是个阁楼空间,顶棚的三角屋架很有特色,白天有阳光,晚上还能看星赏月~


有没有发现,这种空间的不规整也让房子本身多了好多可能性。
还有一些是老洋房独有的元素,比如在看房过程中常听到开间这个词,问了中介才知道,开间就是两墙的距离,简单解释一个房间就是一开间,如果有两个房间并列就是双开间,三开间四开间依此类推。
▼这个造型别致的圆拱门,隔开的就是一个很典型的双开间
再就是亭子间,小时候看书,一些上海作家老会提到这个词,但一直不大懂到底是哪个位置,这轮看房终于搞懂了。找了张图示意一下▼

亭子间因为朝北,其实居住条件并不好,但因为早前上海居住面积紧张所以也被拿来利用了。木心先生就说过一句话:“也许住过亭子间,才不愧是科班出身的上海人”。
老洋房一般至少会有两个门,我们看房过程中就会听中介介绍,正门可能是主人,后门或者侧门就是阿姨进出或者拿快递什么的,私密感很强。
有的还是主副楼的结构,我们这次就看到一栋,院子里有一个四十多平的副楼,是以前供工人居住的,还有小小的厨房洗手间什么的,生活设施很周全。
几乎每个跟我去看过的人都表示,“完全不介意,你快点买!就让我住工人房就好了。”

整趟逛下来就会发现,老洋房的空间大归大,但是每个细节都是有围绕着居住者的需求来的,并不会随意规划和浪费。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上海房子多数装修得都很好,哪怕是租的房子也是弄得很舒服,真的是可以做到“拎包入住”。有个白房子因为太喜欢,我们去看了三次,不管是暴雨天还是什么天气,每次去房子都是干干净净,很多细微之处就能感受到房屋中介的服务素质。
看老洋房的准备
《安家》里有个情节,刚开始接触老洋房业务的房似锦,接到客户电话要求看洋房时热情承诺——“随时可以看房”。徐姑姑抢下电话,要求对方出具资产证明才可以。有人夸这个细节很真实,毕竟老洋房通常价格不菲,需要验资来筛选客户。

我们倒没有被要求提供资产证明,因为是朋友介绍的相熟中介。不过我也有问中介这个问题,据他说,洋房是没有门槛的,大部分接受现场看房甚至是参观,只有少部分需要资产证明。
再就是看房前,需要告知对方你的预算,当中介问到我时,我很淡定地回答,没有预算,都可以看看。感觉她的眼神立马都变了,我那种“气定神闲”的语气大概让她以为我有一个亿的预算哈哈。

还有一点要准备的,是可以提前做做洋房的功课,这样可以更有针对性地看。
现在老洋房大多分布在中心城区,也就是曾经的英法租界,位于徐汇、长宁、卢湾 (已并入黄浦)、静安四个区的最多。当时的政界要人多住在徐汇一带,商人们聚居在愚园路、华山路,而知识分子、技术精英则主要集中在卢湾区。
洋房大致可分为三类,最稀缺的是独栋花园洋房,那天在亦村看房时,路上偶遇了音乐家贺绿汀的故居,就是这种。它属于四面临空的别墅,价格一般都以亿元起步了。

一种是石库门,又叫旧里,采用欧洲联排式格局,单体平面及结构脱胎于江南传统民居三合院、四合院,大多为砖木结构的2层楼房。老上海人看到石库门的马头山墙、红砖、 半圆拱券门洞就会感觉到亲切,因为很多人小时候就是住的这种房子。

我们也专门看了一个石库门结构的房子,当时我乍一看的感觉是,咦,怎么那么像北京四合院。主人是一位很热情的婆婆,她跟我们介绍说,石库门是前堂后厢的结构,大门正对着的是客堂(也就是客厅),左右两边是东西厢房。


现在市面比较多流通性比较强的一种就是新里,在旧式石库门住宅的基础上改良而来,更像是联排别墅或者双拼建筑,也是我们这次看房中遇到最多的。不同类型在产证上也会有明确说明。一般是三面或者两面临空。价格视面积、地段和装修不同,从二、三千万到一个亿的都有。我有很多朋友租来做住宅和工作室的老洋房也多是新里。

不过,平时看多了网上那些装修得很美的老洋房照片,很可能会以为上海的老房子都是这样美,实际上没有修缮过的和打理得很好的房子之间差别还蛮大的。我们就看了两套原始状态的,整个房子确实会比较破败,有的木板都翘起来了,走上去咯吱咯吱响;墙面也有剥落的痕迹。


有人会喜欢这种不加修缮的原汁原味,而且这种房子可塑空间大,它就像一张空白的画布可以尽情发挥。
破归破,这种老房子的价格也不便宜。毕竟上海的老洋房是限量的,据说整个城市产权清晰、可以交易的也才100多幢,资源是非常稀缺的。中介还在跟我们感慨,老房子以后就真的是奢侈品了,不是钱多就可以买到,有的品相直接不会再卖了。
而且如果要买,还要考虑到翻新成本,毕竟装修是按面积算的,这种老洋房动辄都是几百平,改造一下成本也是不菲。总之各有利弊吧。
▼左图是我们参观的一套原始状态的洋房,右图是一个改造后的洋房楼梯(图片来源ELLEDECO家居廊)

还有一个大家可能会关心的问题就是改造的尺度,每每我在看房时一心沉浸在改造蓝图指点方遒,“这个墙要敲掉”、“那个窗子要改改”,中介就会打断我,这个不能动哦。

到底能动的程度如何,后来我也有问他。其实主要取决于洋房的种类,普通类的洋房,和普通住房一样,改造不受限制,只要不改变承重结构、不违规搭建就行。
另外一种洋房是历史保护或者文物保护类,这种受限就比较大了,外立面室内原有门窗结构这些都不可以擅自改动,是需要报批审核的。交易的时候也要问清楚一下~
好啦,今天的老洋房就看到这里了。
最后再多说一句,不要被预算或者其他因素所限制,之前写看房经时就有同学留言,说没钱时就不大敢去看房,或者是不敢看超过预算的房子。我也不是每次都抱着一定要买的心情才出门的。其实在我嚷嚷着看房、几次三番的折腾过程中,好几个朋友甚至已经买好房了,她们还笑我,你怎么雷声大雨点小。
可我就是纯纯地喜欢看房呀。

我自己的经验是,一定要多看,哪怕超出目前能力范围的也可以看。只有看过好房子,你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而且看的过程中也会激发自己的动力,就算回家把出租屋折腾一下也很有意义呀。 我自己就是在看的过程中,一步步更靠近关于居住空间的梦想的。
大家千万不要像我们身边某些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朋友(卤猫),好几次都说好了要陪我一起去看房,结果到了约好那天下雨了,他说,雨好大啊不来了。第二天天晴了,我又问他要不要去,他回,好晒啊还是不出门吧。
终于等到一个天气刚刚好不下雨也不晒的日子,他又问:你要买吗,你又不买有什么好看的。
再下一次去看房时,他问我是要买了吗,我故意说,这次可能要买了。结果他回了句,那等你买了我随时都可以去看啊。

看到没有,不想看房的人,哪怕闲着也会找各种理由也不去看;想看的人,创造条件千里迢迢也要飞来看,而且风里雨里都阻拦不了。谁是真爱,一下就看出来了吧。
看了那么多房子、花了那么多时间,那我又真的得到了什么呢?在这个码字到半夜却越写越精神的时刻,我忍不住对自己发出了”灵魂拷问“。
除了告诉自己”万一有一天我真的住进那么美的房子“的豪言壮语外,似乎真没什么具体的收获了。这个时候倒是想起一件小事:前两天在上海出差,我们的车穿过摇曳的法国梧桐和一幢幢老洋房时,我像介绍自己家一样跟她们描述老洋房的种种迷人之处,让她们看从那些小院子里悄悄爬到墙外的藤曼、树上刚刚转为黄色的叶子……讲到眉飞色舞时,同行的小伙伴Esther突然说:”我以前也来过很多次上海,怎么没发现它这么美。“
这也是我最大收获了吧——通过不断地欣赏美、感知美,然后越来越懂得欣赏美和感知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