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马 平民的肌肉跑车

新浪时尚
导语:在美国,福特野马(Mustang)是很多年轻人的Dream Car,是被祖父收藏于车库里的记忆,是被父亲反复擦拭拆装的忠实伙伴,也是成年时收到的最惊喜的生日礼物。这是一台可以传给后代的车,传递的不仅是一款车,更是一份感情的寄托。作为一个拥有50多年历史的美式经典跑车品牌,野马不光影响了美国汽车业,更深刻影响了美国社会流行文化的发展,可以说它不仅是一个汽车品牌,更上升为一种偶像级别的文化符号。(文章来源:车迷世界)
第一代福特野马(1964-1973)——传奇车型的诞生
时间回到1960年代初,当时美国汽车市场正经历着一场消费者的更迭,战后新一代的年轻人逐渐成为了汽车消费的主体,而他们的购车需求与父辈大相径庭。在这种环境下,一个由福特汽车各部门精英组成的特别小组在底特律福特总部召开了一系列头脑风暴的会议,会议的目标只有一个——如何顺应潮流推出一款受年轻一代欢迎的全新车型(令他们没想到的是,最后这款叫做“野马”的全新车型几乎受到了所有年龄层客户的青睐)。

当时参选的设计方案之一,设计灵感来源于1963款的福特雷鸟车型。

这款带有溜背设计的方案虽然最终落选,但却成为了日后野马的经典设计元素。
研发小组很快明确了这个全新车型的定位——它将是一款拥有时尚运动外观,价格平易近人的紧凑轿跑车。针对这一定位,福特汽车的设计部门很快忙碌起来,众多设计小组提交了自己的方案,做成油泥模型,经过层层讨论和筛选,最终设计师Gale Halderman的设计方案脱颖而出,成为第一代野马量产车的原型基础。

严苛的福特评审团队并未在第一轮设计方案中找到完全满意的作品,于是,福特各设计工作室很快开始了第二轮设计比稿,这张草图出自Gale Halderman,他的设计最终被定为量产版野马的雏形。

基于最终选定的设计方案,福特决定制造一款全新概念车“野马II”,这款概念车设计将奠定最终量产版车型的外观。

“野马II”概念车于1963年10月正式发布。
1964年秋,福特正式向市场发售第一代野马量产车型,首批推出的车型有3.3L、4.7L两种排量。该车型仅上市一天,订单竟已超过2.2万份。上市第一年便达到40万销量,仅用了20个月便达到百万销量。

第一代量产版野马
经过福特团队的反复论证、修改,第一代量产版野马于1964年4月17日于纽约世博会正式发布,该款车的命名是为了纪念在二战中富有传奇色彩的美军P51型“野马”战斗机。
1965年,在赛车界传奇人物卡罗尔·谢尔比的改装下,福特野马Shelby GT350横空出世,该车搭载了代号为289-CID的V8发动机,最大功率达到306马力,它的出现在随后的泛美房车竞标赛刮起了一阵野马的旋风。

1965年款福特野马ShelbyGT350。
1967年,当时野马已经成为60年代肌肉跑车设计的典范。可容纳四人的前后2+2布局,车身造型采用了更具流线型的掀背造型。同年,Shelby GT500发布,搭载代号为428-cid的V8发动机,最大功率提升到了355马力。

1967年款野马,前后2+2布局,车身设计采用更具流线型的掀背造型。
1968-1969年,为满足肌肉车发烧友的更高需求,福特推出了更高功率的428 Cobra Jet发动机选装包。而为了丰富产品线,野马还推出了11款动力总成组合可供选择,包括290马力版本的Boss 302,375马力的Boss 429以及Mach1和Grande豪华版等多款车型。

1969年款野马Boss 302。
1971年, Boss 351推出,这是有史以来最大也是最重的野马车型,拥有5.8升的Cleveland、7.0升的Cobra Jet及更大功率的Super Cobra Jet发动机可选。1973年款的野马是基于Falcon平台打造的最后一款车型,同时也是野马诞生十年以来最后一次推出敞篷版车型。
银幕中的野马

《007之金手指》(1964)——这部007影片是福特野马“出演”的首部影片:片中一位美丽的女刺客驾驶着一台白色1964款敞篷野马,在瑞士阿尔卑斯山间追逐着詹姆斯·邦德所驾驶的跑车,而邦德只是在最后通过一个特技动作才摆脱了野马的追击。
第二代福特野马(1974-1978)——应时而生的一代
1970年代,中东石油危机导致美国市场油价飞涨,再加上对排放规定更为严苛的新环保政策出台,使得美国各车厂纷纷转变策略,以尺寸更小、重量更轻,同时发动机排量更小的车型迎合市场需求,第二代福特野马正是在这种环境下应时而生的。

意大利Ghia工作室的设计方案为量产版第二代野马奠定了基础。
1974年,全新设计打造的第二代野马正式面市。与1973款车型相比,全新车型车身更紧凑,总长度缩短1200px,减重220kg。此外,为了更贴合市场需求,第二代野马不再有V8发动机车型和敞篷版,其搭载的2.3升四缸发动机与2.8升V6发动机依然提供了充沛的动力和丰富的驾驶乐趣。

1973年秋天,第二代野马正式上市销售。
1975年,V8发动机再次回归,而1977年推出的改款车型搭载的V8发动机仅在1800转时便能输出335牛米的强大扭矩。事实上,除了车身及动力系统的变化,第二代野马在配置上的超前性也值得一提,车型当时标配的齿轮齿条式转向机构,前轮碟刹系统,以及完备的内饰配置均居于行业的领先地位。

1975年,V8发动机再次回归野马家族。

1976年,野马推出第二代Cobra套装,该套装包含赛车涂装、前后扰流板和装饰性的发动机盖进气口。

为了吸引敞篷车爱好者,1977年款野马推出了配备T-Top可拆卸玻璃车顶的车型。
虽然出生在美国经济相对暗淡的时期,消费者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更小车辆的尺寸和发动机排量上,性能车爱好者钟爱的大排量大派头车型风光不再,但第二代野马以其紧贴市场需求的定位延续了第一代车型的流行势头——上市首年便售出近30万台,并在其5年的生命周期中不断精进,保持畅销。美国汽车杂志《Car and Driver》更是在1974年将“年度车”称号颁给了第二代福特野马。

1978年款King Cobra是第一款5.0L排量的野马车型,该车型也是第一款采用发动机盖进气风口反置的车型。

第二代野马还提供了更加实用的掀背版本。

1978年推出的野马KingCobra眼镜王蛇特别版,限量发售了4313台。
“如果从野马的整个历史来看,第二代车型并不是抢眼的一代,然而如果结合当时的社会环境综合评价,第二代野马是至关重要的,”车型传记《Mustang王朝》的作者JohnClor评论道,“正是有了第二代车型审时度势的顺时而变,野马以及其品牌文化才得以保留并实现平稳过渡,从而最终铸就了这一不间断生产50多年的经典车型。”
银幕中的野马

《极速60秒》(2000)——这是对1974年的《疾走60秒》的现代翻拍,福特野马再次出镜。影片中,好莱坞影帝尼古拉斯·凯奇所扮演的偷车贼在金盆洗手之后却遇到了麻烦:他需要在24小时之内偷到24台车,才能解救自己被杀手绑架的弟弟。而影片中的终极目标“Eleanor”就是一辆银黑色的1967年款GT500。
第三代福特野马(1979-1993)——开创崭新的篇章
20世纪70、80年代,是美国史上第二次经济“萧条”阶段,福特应时而变,以更小、更轻、更省油的第二代野马维持了第一代车型的热销势头。而其实早在1975年,福特便开始筹划第三代野马车型,以迎接80年代的到来。关于新车型的定位,福特团队内部有过非常激烈的讨论:轻省的紧凑型车?豪华的个人兜风车?还是因现实而妥协的性能肌肉车?有一点需要肯定的是,第三代野马将与第二代车型完全不同。

早期比较保守的设计方案之一,保留了很多第二代车型的设计元素。
最终福特决定基于旗下Fox中型车平台开发第三代野马,相比第二代车型,福特对新车所设立的核心目标为“更优秀的操控性,更大的车厢空间,更低的风阻以及更轻的重量”。各设计小组沿着这一方向给出了多种方案,早期方案仍然沿袭了第二代的特征,只是被做得更加流线和低矮运动,其它方案则纷纷走向了极端——更大的个人豪华车、为了省油而出奇紧凑的车型,甚至还有木质旅行车版本方案出现。

早期以运动为诉求的设计方案,前倾的前格栅设计。

适用于整个家庭的旅行车版本设计,折射出当时野马设计师的多元化尝试。
这一切随着设计师Jack Telnack回归迪尔伯恩而发生了转变,Jack Telnack曾被外派至福特澳大利亚,后任职福特欧洲设计副总裁,是福特设计团队中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他最终于1980年成为福特全球设计副总裁。

由Jack Telnack领导的设计方案最终被定为量产车雏形,此为三厢版本。
1975年,JackTelnack开始领导位于迪尔伯恩的第三代野马设计小组,在看完之前设计方案的全尺寸模型后,他大声对设计团队发问:“为什么更流畅、更欧化的设计都仅停留在草图上,而墨守成规的方案却最终成为了全尺寸模型?”其实他明白,造成目前现状的根源在于亨利·福特二世的个人好恶被设计团队放大成设计准则和戒律,这无疑成为创新的羁绊。JackTelnack决定放手一搏,他鼓励团队放下顾虑,在设计中大胆加入欧式元素,并作更多新的尝试,这激发了设计师团队的创作热情,从1976年开始,更多的新颖设计方案开始涌现。

Jack Telnack设计方案中更加繁复的尾灯造型与前两代野马的三条状尾灯大相径庭,在最终量产车型中,这一尾灯设计得到了保留。
Jack Telnack的大胆尝试笑到了最后,他主导的设计方案最终被选中成为第三代野马量产车的雏形,当然,最终方案也融合了来自其它设计团队的元素——后倾的前格栅、百叶窗式侧后方隔栅、封闭式四头灯、楔形发动机盖均成为第三代野马的标志性设计。

量产版1979款野马Cobra。
1978年,福特正式向市场发布第三代野马,消费者看到的是一款不落俗套的全新设计车型,延续了美国车的气势,却融入更多欧式风格,车厢内部更加宽敞,驾乘人员的腿部及头部空间均比第二代车型大幅增加,车重却有所降低。值得一提的是第三代野马也是福特致力于降低风阻系数设计的首款作品,最小风阻系数只有0.44,这在当时业内首屈一指。楔形发动机盖加上更高的车厢座椅,使驾乘者拥有更好的视野。福特设计师甚至为该全新车型重新调整了经典的奔马标志,使之更加具有肌肉感。

1982款野马GT,搭载最大功率117千瓦高功率版5.0升V8发动机。

1983年,敞篷版车型重回野马的产品线,部分第三代野马车型开始悬挂福特标志。
第三代野马在动力总成上保留了第二代车型的2.3升直列四缸发动机、2.8升V6发动机及5.0升V8发动机,并新增一款2.3升四缸涡轮增压发动机,这款发动机拥有接近V8的最大输出功率和更加优异的燃油经济性,丰富的动力总成选择加上更加轻巧的车身,使第三代野马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石油危机再次来袭时,得以继续维持可观的销量。

在野马诞生20周年之际,福特从1984年开始限量发售野马SVO车型,搭载高功率版2.3L四缸涡轮增压发动机,最大功率130千瓦,后在1985年被调校至153千瓦。

1987年款野马针对空气动力学作了更多优化,比较显著的特征是近似封闭的前格栅。

1991年款采用5.0升V8发动机的野马GT车型。
基于Fox平台的第三代野马车型从1978年发布到1993年停产,连续生产逾15年,是野马历史上延续时间最长的车型之一,共计销售超过260万台,在当时的市场环境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成功。基于此代车型福特陆续推出了系列特别版本,包括1982款野马GT(搭载最大功率117千瓦高功率版5.0升V8发动机),1983年开始重新发售的敞篷版野马,1984年限量发售的野马SVO(搭载高功率版2.3升四缸涡轮增压发动机,最大功率达149千瓦)以及1993款野马SVT Cobra(搭载最大功率175千瓦,峰值扭矩380牛米的5.0升V8发动机)。因其轻量化紧凑车身,第三代野马至今仍是众多直线竞速爱好者的心头好。
银幕中的野马

《迫切的任务》(1999)——好莱坞传奇演员、有着“城市牛仔”称号的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在本片中饰演一位酗酒如命、生活一团糟的报社记者。应主编要求,报道一位即将被行刑的死囚犯背后的故事。老牛仔虽然在这部悬疑题材影片中并没有配马,但一辆1983年款野马敞篷跑车绝对是最合适他的坐驾。
野马有很好的历史以及很多故事,是极为难得的一个品牌。到了现在野马更是很多年轻人的第一辆跑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