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欧阳应霁:天然最好味

新浪时尚
导语:欧阳应霁,漫画家和文字创作者,近年来活跃在美食、设计等各领域。不过个人是个“不甘心因此也不容易被标签定位的跨媒体创作人”。岁末年初,新浪时尚对话欧阳应霁,为你揭示他对健康美味的理解,与独到的生活哲学。

欧阳应霁
Q:您怎么理解“活力食品”的概念?
A:每个人都会为自己的看法做个定义,这些食物其实一直是我们生活中熟悉的食材,但怎么来把他们做一个、组合搭配才是关键。所以这些研究,非常重要的是让这些组合更合理,这才是最具有意义的地方。我还是很欣赏像Westin这样的酒店,能够研究创新,同时也扣住时代的需要,来不断地改善、创新出自己的菜单。因为酒店就是我们在不同城市的移动的家,所以我现在也越来越注意酒店能够在身体健康、饮食这些方面所提供的服务。
Q:威斯汀的此次活动,强调了“美味和健康其实可以两全”;而不少美食享乐主义者却认为“美味和健康有时很难两全”,作为一个美食专家您如何看待?
A:我首先会把后者当成一个比较偏激的说法,我也不太认为凡是美味的东西都是不健康的。很多天然的食物本身具有很好的味道,比如我前几天在北京吃过一种芥菜头,就是简单的清洗好、切好,用庐山的矿泉水白煮,还原它本身的味道,加上一些四川的沾水,加上辣椒、麻油,非常健康,原味、简单、健康。当然我也觉得我们都不应该是太有洁癖的人,应该讲究一个平衡,平时我们会强调健康、营养,但一个月可能偶尔会有点小放纵,这也是人之常情。
Q:作为北京的媒体,我们自然想了解下《味道北京》会在什么时间推出?北方菜还吃得习惯吗?
A:没错,我觉得北京比我作其他的城市,比如台北、上海都要来得”困难“。困难的意思其实是在于:北京我之前也常会过来,但没有像这次一样长期地,专注于对食物来做一些探讨或者采访;我觉得我算是一点点地走进北京,而且越走进去你会越觉得可以慢慢连接到一些有意义的人或背景,所以有点担心会做不完,希望年底前可以把味道北京结个尾。现在我大概已经吃了有一百三四十家餐厅,从街头小店到高大上的都有吃了一趟。我个人还挺喜欢豆汁的,因为一个这么街头的小吃,它能在北京时代流传下来,一定有它的原因,有它的故事,所以就更勾起我的好奇心想去尝试,我一直觉得你没有尝试过一样东西,没有反复地去尝试,其实你就没有发言权。我的口味也比较包容,从豆汁到麻豆腐,我都觉得不错,所以评判一个食物,你不能单单从表面上来判断。
在北京的某一个巷子里,就有两家让我很惊喜的小店。这两家让我在吃的时候就已经在计划下一趟要什么时候去了,一个是一家回民的饭馆,这里有非常美味的羊杂糖和糖油饼;在它对面的一家意大利餐厅,感觉很像在意大利当地会吃到的菜,我个人对这种有个人或家族特色的店都很喜欢。北京现在还是有不少这样的餐馆,所以我个人也希望把这些记录下来,让更多的朋友可以通过味道去为自己在这个城市里有个定位。
Q:您对一些新的先锋性的料理方式有什么看法?
A:我觉得很多是一些烹调方法的演进。比如前十年是分子料理,过去两三年有一些像是“尝百草”的料理方法。这些我觉得在中国都不稀奇,我常说皮蛋豆腐就是我们的分子料理。现在很多方法其实也是对过去的一些技巧、方法的挑战,有一定的前瞻性。有了这些会提醒我们还有很多选择,至于个人平常饮食如何选择,还是要看自己的判断。
Q:听说您很喜欢逛菜市场?
A:菜市场是我认为每个地方最有能量的一个点,所有的颜色、气味、形状,人和人的互动,饱含着人情味。广州有一个叫黄沙的鱼市场,是中国一个重要的海鲜集散地,广州一些有代表性的菜市场我也常去。现在越来越多的农副市集,比如北京的市集,我觉得做的就很成功。逛了菜市场我就可以联结很多家宴,我的书里也有对这些的记录。
Q: 最早接触《快煮慢食》,会觉得您是个“慢生活”的人,可现实生活中您的工作计划表永远很满,你会如何平衡工作生活的关系?
A:其实我是一个很快的人,会很风风火火地去处理事情(采访也要在车里进行)。我觉得我们可以从一个很快的节奏,然后有十分钟或半个小时的休息时间转慢,尽量在当下享受这种感觉。每个人都可以有转换的能力,在当下的社会不大可能慢生活,尤其是我们所从事的行业。我理解的“慢”其实是一个长期的累积,对于你喜欢的东西有个长期的关注,这才是慢真正的意义。当你有了这些累积,你做的决定就可以很快,不用再兜兜转转去耽误时间,慢和快就是这样一种很微妙的辩证关系。另外一个比喻就是“钟摆”,当它摆荡到一个程度的时候还是非常稳定的,这就是我所理解的快慢之间的关系。
Q:已经过去的2013,你觉得过得充实吗?
A:我在做很多事情的时候,并没有太让自己累。虽然我现在还一直在挑战自己身体的极限,能让我有这么多机会碰到这么多有趣的人,那已经是感恩也来不及的事,所以就说不上辛苦了。当然如果很在意身体健康,让自己有很充分的休息,会让自己的工作做得更好。今年我去了一趟槟城、韩国、米兰,内地更是到处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