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边摊深度游 做一个有内涵的吃货
导语:说起路边摊,大家首先想到的大概是推着自家改造的小推车、沿街贩卖山东煎饼、烤冷面、陕西凉皮等等的摊贩和他们的摊子。很多人视路边摊为脏乱差的代名词,甚至将其看作是一个地方落后不发达的象征。其实,路边摊并不是一种低级简陋的存在,它也拥有漫长的发展史,如今则演变为一种重要的餐饮形式。(来源:国家地理中文网)
1. 路边摊的前世今生
尽管古希腊哲学家、自然科学家泰奥弗拉斯托斯认为吃路边摊很low,但在他所生活的古希腊,油炸小鱼已经是一种街边小吃了。在庞贝古城的考古发掘现场,人们发现了大量证据证明当年街边摊的存在。
古罗马时期,街边小吃的主要消费群体是贫穷的市民,因为他们租住的房子里没有炉灶,所以要去街上吃东西;鸡汤是那时主要的吃食之一,此外还有面包和粮食做成的面糊。
几百年前一位游历四方的意大利佛罗伦萨人在自己的游记中写道,14世纪的开罗市,当地人在路边摊买来烤羊肉串、大米和油炸面团等食物,然后把鹿皮制成的野餐布铺在街边,就地享用。
在文艺复兴时期的土耳其,许多十字路口都有小贩在贩卖热鲜肉,有烤鸡肉和烤羊肉。奥斯曼土耳其是世界上第一个将路边摊纳入管辖范畴的国家,该国在1502年颁布法律,对街边小吃实施监管。
14到16世纪的中美洲阿兹特克人在市场上贩卖各种饮料,以及多达50余种的墨西哥玉米粉蒸肉。西班牙在秘鲁建立殖民地之后,许多欧洲食物传入美洲,例如麦子、甘蔗和牛羊肉。当地人除了延续自己的传统食谱,也开始在街边贩卖烤牛心。
在北美洲殖民时期,路边摊贩售卖牛肚辣味浓汤,烤玉米穗,以及各种糖果和水果。在二十世纪头十年之前,牡蛎一直都是一种廉价的路边小吃,此后的过度捕捞使得牡蛎价格上涨。纽约的路边摊有严格的营业时间限制,到1707年,路边摊在纽约彻底被禁。许多非裔美国妇女在18和19世纪靠路边摊为生,主要贩卖水果、蛋糕、坚果、咖啡、饼干、果仁糖等等。
19世纪40年代的巴黎见证了炸薯条的诞生和兴起。维多利亚时期的伦敦也有很多路边摊,主要贩牛肚、豌豆汤、裹着黄油的豌豆荚、海螺、对虾和鳝鱼。
拉面起源于中国,后传至日本。最初,日本拉面是供体力劳动者和学生享用的街边小吃,随后很快发展成民族特色小吃。东南亚各国的路边摊文化很大程度上受到十九世纪晚期来自中国的苦力的影响。在泰国,路边摊餐饮直到上世纪六十年代才随着城市人口的增长普及起来。
如今,路边摊已遍布全球,因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而各不相同。纽约市的标志性街边小吃是热狗,夏威夷的路边摊会售卖一种“夏威夷快餐”,里面有大米,通心粉沙拉和肉,这种吃法来源于日本盒饭。在丹麦,街边的香肠车向行人售卖香肠和热狗。此外,还有伊斯坦布尔的肉片卷,泰国曼谷的沙爹猪肉,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的香肠面包,以及印度孟买的贝尔普里(由米通粒、细长的炒面、扁豆碎粉、红薯、洋葱、莞茜、花生、香菜加少许罗望子酸甜酱和辣椒调制而成的一种印度小吃)。
因文化和地域的不同,各国路边摊文化也有各自的特色。在孟加拉国,路边摊贩几乎都是男人没有女人,而尼日利亚和泰国的路边摊业主则以女人为主。在日本和斯瓦西里文化中,在大街上吃东西被认为很粗鲁,只有小孩子才被允许这样做。印度人在家里吃的饭食与街边小吃有明显的区分,对女性来说尤其如此。在菲律宾,街边小吃和家里的正餐并不冲突,因为许多菲律宾人家里没有餐厅。
2. 路边摊在美国的兴起
与我们在中国看到的恰恰相反,路边摊在大洋彼岸的美国另有一番风味。它在美国的历史最早可追溯至17世纪,无论是售卖的工具,还是售卖的食物,都走过了一个漫长的历程,才演变成今天在美国许多城市随处可见的流动餐车(food truck)。
第一辆现代流动餐车诞生于19世纪的德克萨斯州,当时有大批美国人前往西部拓荒,在交通工具和食物贮藏尚不发达的年代,有聪明的人于是将一辆军用车改造成了一个“移动厨房”,这样就可以在旅途中吃到可口的食物。
起初,这些流动餐车像现在中国的许多街边摊一样不受人待见,它们主要出现在建筑工地等蓝领工人工作的场合,服务于这些体力劳动者。后来,来自墨西哥的移民将家乡的“taco truck”(售卖墨西哥煎玉米卷的餐车)带到了美国,并在加州落地生根,最终成为风靡加州的街边一景。
随着美国经济发展放缓甚至倒退,路边摊在一片经济颓势中异军突起。有志于进入餐饮业的人看中了这些餐车流动性大、成本小的优点,于是纷纷放弃了租门面、开餐馆的念头,开起了流动餐车。而对于消费者来说,他们也希望能在短时间内吃到好吃不贵的食物,于是产生了对路边摊美食的巨大需求。
除了服务于普通大众的日常消费,在如今的餐饮旅游业中,路边摊也已占据一席之地。这与千禧年一代人新的旅游与消费模式紧密相联。他们作为新兴消费者如今已经成为消费大军的主力。千禧年一代是第一批接受共享经济模式的人。他们在旅行时愿意跳过旅行社而自己安排行程;比起传统的豪华酒店,他们更喜欢富有特色的客栈和旅馆。在饮食方面,他们希望能品尝到正宗的食物,了解食物的制作流程和其背后蕴藏的故事。他们还是生活在社交媒体时代的一代人,可以充分利用各种网络手段获得独家资讯和网友推荐。因此,我们往往能看到一大批千禧年一代在城市的犄角旮旯里搜罗美食,并将其视为自己的独特经历,在社交媒体上与他人分享。
看到这里也许你会问,那为什么美国的路边摊都是一辆辆的流动餐车而不是小推车或小门店呢?这与美国汽车大国的地位和浓郁的汽车文化是分不开的。比起欧洲、非洲和中国,美国街上的行人并不算多,而大部分美国人都有自己的车。因此,路边摊贩要在这样的街道环境中生存,就必须要适应环境、开流动餐车了。
3. Edward与他的德国咖喱肠流动餐车,洛杉矶
美国有许多城市都因自己的流动餐车而出名,比如芝加哥、纽约、华盛顿特区、休斯顿、迈阿密和旧金山等。作为美国西部的大都市,洛杉矶也活跃着各式各样的流动餐车。比如著名的Kogi BBQ Taco Truck(贩卖韩国风味的墨西哥食物)。
Edward Benfield在为《国家地理》杂志工作之前,在洛杉矶一个流动餐车打工。贩卖德国咖喱肠。每天开业前,他需要做很多准备工作,制作食物的调料要自己调制,黄金售卖地段也得提前预定,并不是人们想象的“在午餐时间把餐车随意停在路边”那么简单。做路边摊贩就像参加一场不可预料的冒险,他们并不知道自己明天要去哪里售卖,工作时间也不固定。比如在洛杉矶有几十年历史的墨西哥煎玉米卷餐车,每天会开到凌晨。
拍摄于洛杉矶这种流动餐车路边摊在洛杉矶很受欢迎,不管是馋嘴儿童还是西装革履的白领都喜欢这些街边小吃。路边摊之所以如此繁荣,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当地阳光明媚、温暖宜人的气候。
值得一提的是,包括Edward在内的流动餐车主们都在积极使用社交网络为自己打广告、竖品牌,做推销。Edward工作的这家流动餐车就有自己的Twitter账号(@CurrywurstTruck),像Kogi那样的知名流动餐车品牌的粉丝则数以万计。餐车主们会通过社交媒体发布今天自己的流动餐车要光顾的地点,并与粉丝们互动交流,从而达到维护和扩充客源的目的。许多流动餐车主都表示,对社交媒体的充分使用的确让他们打响了名号,吸引了不少顾客。
现如今,每天有大约3百万辆流动餐车在美国各地的街道上揽客。据统计,2012年,它已经发展成一个价值10亿美元的产业;预计这一数字在2017年会飙升至27亿美元。此外,个别地区还有专门的流动餐车节,比如芝加哥流动餐车节(Chicago Food Truck Fest),届时各种餐车齐聚一堂,为人们奉上可口的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