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时尚 尚品

买东西只看保质期?多花3秒避开90%智商税

新浪时尚

关注

原标题:买东西只看保质期?多花3秒,避开90%智商税!

来源: 企鹅吃喝指南

打个赌,大部分人买东西做不好这一步:看食物背标。

就算有意识要看,顶多也就瞄一眼保质期和热量。实际上,食物背标的作用远远不止这些!

最基础的,它能帮你识别很多智商税话术。低卡、无糖、高蛋白?广告可以吹得天花乱坠,但食品包装袋永远是诚实的。

再进阶一点,真正会看配料表的人,就像一台人肉X光扫描仪。

比如我们产品组同事的神技能:还没拆包装,就能预判这个食物好不好吃,甚至能追溯到生产源头,它的原料工艺值不值得这个价格……厉害不!

今天就手把手教学,带你看食物背标的小秘密。

食物健康吗?有营养吗?

扫一眼6个指标就知道

(减肥党必看!)

你平时可能或多或少会关注一下最基础的营养成分表(能量、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和钠),里面其实有不少商家埋的坑,要翻译一下才能懂的干货、容易遗漏的细节。

门道太多了!我们逐个说。

1、一定要擦亮眼睛看成分表单位,是每100g还是每份?

有些高热量产品真的很鸡贼:将计算方式改为每份,粗心没看清,以为热量很美好。当你把份量换算成100g,数据就很触目惊心了。

2、能量单位是kJ还是Cal?担心长胖的人一定要看!

国内大多数食品都是按kJ(千焦)标注的,和我们常说的卡路里差几倍。有一个简单的换算方法:1千卡(kcal/Cal)约等于4千焦(kj)。

三大营养素产生能量的效率不一样:

1g蛋白质=17千焦≈4千卡

1g碳水化合物=16千焦≈4千卡

1g脂肪=37千焦≈9千卡

脂肪产能效率是最高的,所以你知道,为什么饥荒时期大家都渴望肥肉了吧?

3、有反式脂肪酸的,尽量少买

脂肪里面,大家最关注的是反式脂肪酸。它是由植物油不完全氢化产生的,会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必须在包装上明确标注。

你可能要问,为什么好好的植物油要搞氢化处理?因为当年黄油、奶油太贵,大家发现把植物油催化一下,能让它在常温下也变成固态,替代动物奶油/黄油用,于是它也叫人造奶油/黄油。

知识点再延展一下:有时候反式脂肪标注为0,也要记得多看一眼配料表有没有‘氢化/部分氢化、人造黄油/酥油、人造奶油、代可可脂、植脂末、单、双甘油脂肪酸酯’这些字眼。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有两种可能:一是,改善了氢化工艺,减少反式脂肪产生;二是,添加量很少,只要反式脂肪低于0.3%,按国家规定就可以标注为0。无糖产品同理,每100g含糖量≤0.5克,就可以标注‘无糖’

对了,有些商家为了规避反式脂肪,会用便宜大碗的棕榈油替代氢化植物油。然鹅,棕榈油的饱和脂肪高达50%,比猪油还高,妥妥的增肥利器,多吃一样不健康!

4、记得瞅一眼,最容易被忽略的钠。

长期钠摄入超标会引起高血压,所以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成人钠摄入量是每天2克。

这是什么概念?假如一天所有的钠都从盐里面获取,换算一下,相当于每天只能摄入5克盐,大约是一个矿泉水瓶盖的量。

要知道,钠来源不仅仅是盐、蚝油、酱油、味精等调味品,挂面、饺子皮、虾干等食物里都有。

就算平时做饭清淡,吃点零食分分钟就钠超标了……名字带有‘椒盐、海盐’风味的食物,钠都不少。还有苏打饼、鱿鱼干、肉脯等零食,虽然蛋白质很丰富,钠含量也高。

通常说的‘低钠食品’,是指每100g钠含量低于120mg。下次挑零食的时候,记得关注这一栏~

5、最后,学会看NRV%很重要。它能告诉你食物是不是低卡、健康。

NRV%(营养素参考值)经常被忽视,但其实作用很大。

这个百分比是指,这种食物里的各类营养素占健康成年人一天推荐摄入量的比重。

说人话就是,这种食物吃下去,占你一天推荐摄入的多少配额。简直就像个营养学家直接在告诉你,今天这种营养成分吃多了还是吃少了。

减肥人士要重点关注能量、碳水化合物、脂肪这几栏。像下面这种小零食,吃100g,今天的脂肪配额就没了62%,比恐怖片还可怕!

NRV%也是判断食物营养密度的重要依据。

最常用的小技巧是:如果用蛋白质NRV%除以能量NRV%,结果≥1,那就可以认为这种食物的蛋白质密度比较高。

进阶一点:

帮你避坑避雷,不交智商税!

0 1 。

90%智商税产品,一看配料表就现形 

包装广告吹得再天花乱坠,很多产品一到配料表就会现出原形。我们来举几个生活中最常遇到的品类做例子。

例子1:‘无糖食品’不是真的没有糖,‘低脂产品’也会让人肥胖。

你看这个无糖苦瓜粉,配料表显示添加了麦芽糊精,一样会让血糖升高。

有一些零食号称自己健康低脂,脂肪是不高,但碳水化合物(糖)高得惊人,简直是拆东墙补西墙!

例子2:用碎肉拼接的‘假牛排’配料表很复杂

识别假牛排,除了价格以外,最直观的判断方法就是看配料表,通常会有卡拉胶(像胶水一样起拼接作用)和一堆添加剂。而真正的牛排,配料表只有牛肉。

例子3:别看‘透明袋装奶’放冰柜里,它其实就是个常温奶!

是不是经常看见便利店冷柜里这种牛奶,看上去很新鲜?建议大家下次买之前看一眼背标。

像这款,其实只是缩短了保质期+低温储存,冒充成巴氏杀菌奶的样子……它执行的食品生产标准是GB25190,也就是常温纯牛奶的标准。

例子4:橄榄油也是重灾区。比如号称‘适合中式烹饪的纯正橄榄油’,其实就是低端精炼橄榄油。

看看配料表就知道,它属于‘添加了一点点特级初榨橄榄油’的精炼橄榄油,跟真正的特级初榨不是一回事。

简单来说,物理压榨而成的初榨橄榄油,才能最大限度地保存营养和风味。

为了提高产量,厂家也会利用不那么优质的橄榄油以及橄榄油渣,通过化学方式进一步提炼成‘精炼橄榄油’👇

例子5:还有一些更猖狂的偷梁换柱。比如‘手撕牛肉干’成分居然是鸭肉……

0 2 。

产品名有很多信息,要仔细甄别 

比如👇这个酸奶,产品名非常花哨:

大家第一眼看到的是不是‘轻酸奶、保加利亚式’,感觉很低卡、轻盈、原生态?

但它真正的秘密,其实在下方的‘风味酸乳、复原乳’里。

简单来说,看到‘风味’两字,就表示这罐酸奶里,有将近五分之一的位置都腾给了水果、谷物,以及各种增加营养、改善口味质地的添加剂们。

又比如下面两款100%纯果汁,第一眼看到的就是硕大的100%,纯度和原料好像都很好呢!

但是,100%并不代表原汁鲜榨,这百分比前的数字,取决于你往浓缩的果汁里兑了多少水。

在做浓缩果汁的时候,如果90%的水份都被去掉了(即浓缩果汁只占原果汁10%的体积),那么,只需要在还原时加回90%的水,就可以说自己是100%的纯果汁了!

说到底,不是看谁字大就信谁的!正面包装上的文案,很可能在玩一些文字游戏,真正要注意的还是背标上的产品类型一栏。

再拿身边常买的产品给大家举栗子。

例子1:优酸乳、乳酸菌饮品到底算不算牛奶?配料表上的名字才是答案。

优酸乳的产品类型叫‘配制型含乳饮料’。配料表里,水排得比生牛乳靠前,也说明牛奶浓度不高,蛋白质含量远远低于国家对‘牛奶’的定义。

乳酸菌饮料也是一样,看产品种类就知道,它不属于牛奶。

例子2:不同巧克力名称,背后都是有来头的。差2个字,可能就千差万别。

根据我国标准:巧克力制品,是指巧克力成分含量高于25%的产品。从产品类型看,‘巧克力’比‘巧克力制品’纯度更高。

‘巧克力制品’又比‘代可可脂巧克力’好。可可脂原料很贵,如果用廉价的植物油来代替,就成了‘代可可脂’。

某宝销量超高的‘梦幻星空巧克力’,产品类型就明明白白写着‘代可可脂巧克力制品’,配料表真的辣眼睛。

日常积累一些专业知识很有帮助,从商品名就能直接看出门道。至于怎么get这些知识点,多多关注企鹅吧(疯狂暗示)

0 3 。

配料表结合营养成分表一起看,效果拔群!

有些产品实在太迷惑了,光看配料表没毛病,光看营养成分表也确实不差,一旦两者对比着看,就能发现猫腻。

例子1:生牛乳排第一的酸奶,原料一定优秀吗?

这款风味酸牛奶,乍看营养成分表的蛋白质和脂肪含量还挺高的:

仔细看一下配料表,虽然生牛乳排第一位,但其实是用乳清蛋白粉提升乳蛋白含量,用稀奶油提升脂肪含量,优化风味,还加了不少增稠剂调节口感。

也就是说,生牛乳原料品质其实没那么优秀,全靠队友助攻。

例子2:人体对动物和植物蛋白的吸收率不同,别被带偏!

有些广告声称,某植物饮料比牛奶的蛋白质含量高3倍。但,量大不等于优质,动物蛋白更接近人体的蛋白结构和数量,更好消化吸收啊!

之前还有个很火的螺旋藻产品,说它蛋白质是牛奶的5倍,除了无视动植物蛋白吸收率差异,还是撇开消费场景耍流氓。100ml牛奶吨吨吨就下肚了,正常人每次能嗑多少g螺旋藻干片?

例子3:椰子油能抗癌?燃烧脂肪?还是算了吧……

宣传里说椰油的‘月桂酸’成分再怎么神奇,它接近90%都是饱和脂肪的事实改不了,比猪油整整高了2倍!

至于‘燃烧脂肪’嘛,实际上,你从椰子油里摄取的热量远远高于靠它消耗的热量,用来护发倒是还行。

营养成分表+配料表这套组合拳,等于直接把产品的老底给掀了,你能用它大概判断原料质量、性价比,连食品行业常用的作弊手法都扒得明明白白……

学会看成分表,

还能一眼看出价格值不值

这一招,我们在之前的蚝油科普里展示过,和现在成分党买护肤品、器材党买数码产品看硬件性能很像!

1、配料表前3位,就是你花钱买的主要内容

就像明星的名字排序看咖位一样,配料表是按照含量从多到少的顺序排列的*,核心原料看前3位。(*我国规定,加入量不超过2%的配料,可以不按递减顺序排列)

2、括号中的配料出现顺序,同样是很重要的信息量。

举个例子,虽然蚝油配料表里都有蚝汁,但蚝汁的浓度可不一样~

你看,这个蚝汁(蚝、水、食用盐)里面,蚝排位比水靠前,说明蚝汁浓度比较高:

而在这个蚝汁(水、食用盐、蚝)里面,水排得更靠前,说明水比蚝多,蚝汁比前面那支稀。

3、主料名字越简短,食材越天然 

正常状态下的新鲜食材,会直接用食材名字;加工过食材的通常带有‘干制、冷冻、浓缩、复原’等前缀,营养成分有不同程度损失。

4、食品添加剂≠有害,只要符合国家标准使用,都是安全的 

可以说,没有食品添加剂,就没有现代食品加工业。它确实挺冤的,如果完全不用,你能买到的食物不是难吃难看、储存期很短,就是超级贵。

大家对它有不良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有些商品会标榜‘不含任何食品添加剂’,让人感觉食品添加剂就是不好的,实际上,连普通家庭用的酱油都有色素、增味剂、防腐剂呢……

另一方面是,人工合成的食品添加剂,名字也太劝退了!

看到这样的配料表,是不是就开始懵圈?

其实只要记住一些成分关键词,就会发现它们绕不开这几大类:

帮你做了一张常见食品添加剂表格,可以拉到文末获取,存在手机里,随时拿出来对照!

还有些零碎知识点

学到就是赚到

1、买特色农产品时,可以去‘中国地理标志网’查询资质,或者认准某些专属标志

像是正儿八经的西湖狮峰龙井,就会有‘狮峰龙井茶团体标准认证’,官方盖戳认证。👇

买进口零食,我们很喜欢看Great Taste这个奖项和星星:

2、注意看食物储存条件,适合在什么温度存放,是否要避光保存等等。在正确储存条件下,保质期才有效。

3、‘最佳赏味期’跟‘保质期’这两个概念有点不同。

保质期 / expiry date / use by

超过此日期的食物有变质风险,不可食用。

最佳赏味期 / Best Before

在此日期之前,食物可以保持最佳风味,但不代表超过期限之后就变质了,还是能吃的。

4、不妨关注一下代工厂的资质、环境。

还记得我们写过怎么在1688云看工厂嘛?它有一个深度验商/厂功能。

移动端没有,在网页版才能看到

这是1688委托第三方做的检测报告,你能在通过报告看到企业的全部信息,甚至细致到仓库和办公室的全景图。

重点看企业注册资金和员工数,这俩数字越大,说明实力越强,不是那种搞一杆子买卖的小老板。

5、最后,分享一个进口水果的小㊙️密。

美国和加拿大进口水果的标签上,通常会有一个四位数的代码,叫PLU码(Price Look-up Code),方便超市查询产品信息。

PLU码隐藏着很多信息,比如蔬果品种、规格等级、产区等等。

一般没有前缀的四位数PLU码,意味着都是常规种植,可能使用了化肥、农药。如果是五位数,带前缀的PLU码,都有特殊含义。具体来说:

前缀9:代表有机种植

前缀8:代表该蔬果是转基因产品

网购的时候,很多商家并不会主动把配料表放在商品介绍页,可以问客服要,或者看看评论区大家分享的背标图片,判断是否值得买,别嫌麻烦!!!

今天就啰嗦到这里,希望大家以后都能养成看食物背标的好习惯~

这张表格可以保存到手机,方便下次看配料表拿出来一键对照!

👇

下划线的都是最最最常见的食物添加剂

参考资料:

1、《躲不开的食品添加剂:院士、教授告诉你食品添加剂背后的那些事》孙宝国等多位作者

2、《厨房里的伪科学:你以为的健康饮食法,都是食物世界里的胡说八道》安东尼·华纳

3、《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

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巧克力、代可可脂巧克力及其制品》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