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绣珍品来京 爱慕近赏"针尖绣出的黄金"

新浪时尚

苏州刺绣研究所刺绣作品晋京展来到爱慕美术馆

苏绣珍品的饕餮盛宴
在台北故宫博物院里,出自宋徽宗笔下的国宝级千古名画《腊梅山禽图》被静静地珍藏。对于普通民众而言,要想看到这幅价值连城的作品要远渡重洋,跋山涉水。而苏州刺绣研究所的艺术家“以针作画”,巧夺天工般的制作了《腊梅山禽》的苏绣作品,其细密的运针、层层的加色,将宋徽宗笔下笔调老道、结构严谨的鸟儿绣制出毛羽柔顺而丰满、树干浑厚而极富质感的感觉。在2013年7月27日开展的“天工雅清—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苏州刺绣研究所刺绣作品晋京展”上,苏州刺绣研究所携带这幅苏绣作品来到北京爱慕美术馆,将宋徽宗的千古名画“以假乱真”地展现在大众面前。
“一片丝罗轻似水”:苏绣为何是“东方的艺术明珠”?
据《太平广记》记载,三国时期,孙权常常慨叹魏蜀二国没有平定,很想得到一位擅长绘画的人,能绘制出一幅有山川地势、供行军布阵用的地图。于是,赵达把他的妹妹进献给孙权做了夫人。孙权让赵夫人用笔描绘九州岛江湖方岳的形势图,赵夫人说:“丹青的颜色很容易褪灭无痕,不能长久保存,妾能刺绣。”赵夫人把所有国家都绣在一块方形的帛上,上面还绣着五岳、河海、城邑以及行军布阵的图案,然后进献给了孙权。这副《列国图》珍稀瑰丽,“绣万国于一锦”,人称“针绝”。之后,赵夫人用发丝织成罗縠,为夫君孙权制成轻纱幔,此帷幔飘飘如烟气轻动,展开可达数丈,卷起可放在枕头里。时人称之为“丝绝”。
“地脉千丝络,天涯一线通”,2000多年前的精湛刺绣技艺在吴地绽放开来。至宋代,苏州已是“家家养蚕,户户刺绣”,当时还出现了绣线巷、滚绣坊等坊巷,可见苏州刺绣之兴盛。所谓“民间绣”、“闺阁绣”、“宫廷绣”的名称也由此而来。清代苏绣更是盛况空前,苏州被称为“绣市”而扬名四海。当时针法之多,应用之广,莫不超过前朝,山水、亭台、花鸟、人物,无所不能,无所不工。加上宫廷的大量需要,豪华富丽的绣品层出不穷。
优越的地理环境、优质的蚕桑丝蛹、温良恭俭的水乡品性造就了中国四大名绣之首——苏州刺绣。苏州的“丝绸之府”、“锦绣之乡”的美誉也由此而来。苏绣,亦称古绣,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今天,作为苏州刺绣名片之一的苏州刺绣研究所,在传统艺术和现代艺术、西方艺术、科学技术的结合方面做出了大胆的尝试,在题材的选择、艺术表现手法等方面取得了创新成果,成功探索创作了诸多具有开创性的刺绣精品,成为国内外认同的知名品牌。吴冠中先生曾做过这样的评价:苏州刺绣研究所绣制的众多艺术精品具备了世界一流的艺术,具有极高的水准。
“一片丝罗轻似水”的苏绣,先后到世界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展示,被故宫博物馆、台北故宫博物馆、大英博物馆等永久收藏,被称为“东方的艺术明珠”。
“花随玉指添春色”:“十万绣娘”造就苏绣传奇
在苏绣的发源地镇湖,有过“十万绣娘”的兴盛场景。而作为中国四大刺绣之首的苏绣,最高端、最经典的作品汇聚在苏州刺绣研究所。该所成立于1957年,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富、技术力量雄厚,拥有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等专家和技术人员100多人,以及多名国家级、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其收藏、创作的精品作为国礼赠与国外元首。每幅苏绣精品的背后,都是绣娘一针一线的精妙创作。
“花随玉指添春色,鸟逐金针长羽毛”是对苏绣绣娘技艺的绝妙形容。许多苏绣珍品需要仔细分别才能看出不是画作而是刺绣。这种“以针作画、巧夺天工”的高超水平也源于高水平的画稿基础。吴门画派由唐伯虎、沈周等人开创,画技精湛,徒子徒孙遍布江南。为了生计,不少吴门画派的画师开始为苏绣设计,将传统山水画的精髓引入到苏绣当中,通过对这些书画技巧的描摹和借鉴,苏绣更趋精美雅致,从民间艺术一举登上大雅之堂。自此之后,绘画与刺绣有了解不开的缘分。被清末著名学者俞樾喻为“针神”的沈寿是第一个把西方绘画融入东方绣艺的绣娘,开拓了苏绣的刺绣领域。
在他乡已经消退的女红,是这里最温婉的江南情结。绷布、绷架、苏针、花线,它们永远凝聚了如水的江南女子的灵巧和柔美。“闺阁家家架绣绷,妇姑人人习针巧”,出生在有刺绣传统的苏州的绣娘们自幼学习女红,她们每天天亮开始刺绣,直到晚上灯火闪烁才停下来。要成就好的作品,往往要付出数十载的光阴的积淀。才艺双绝的绣娘们经常用“心灵的艺术”比喻苏绣。心静之人,才能真正秀出美的境界。“静若处子”的她们将所有的灵动汇于针尖之上,默默描绘着苏绣传奇。
多年来,随着绣娘从原创构思到技艺水平的不断提升,苏绣屡屡在国内外工艺美术展和大赛中收获佳绩。其中,荣获国家级、省级荣誉的作品多达1000件,金奖300多件,100多件作品被中外著名博物馆收藏。具有2000多年历史的苏绣,在传承过程中被不断创新,在保护中赢得新生。如今已作为吴地的一项特有的文化产业,占有国内刺绣市场的份额达75%以上。
“引得黄莺下柳条”:苏绣珍品的饕餮盛宴
2013年7月27日,由苏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北京苏州商会主办、苏州市刺绣研究所、北京爱慕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承办、中国同源有限公司协办的“天工雅清—国家级非物质遗产名录 苏州刺绣研究所刺绣作品晋京展”在北京爱慕美术馆隆重开幕。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苏绣技艺)传承和保护责任单位,成立于1957年的苏州刺绣研究所汇聚了多名国家级、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带着珍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的苏绣珍品来到北京爱慕美术馆,供苏绣爱好者近距离观赏苏绣作品,一享苏绣文化的饕餮盛宴。
苏绣和江南,是两个割裂不开的词汇。苏绣承载了江南的温婉柔美,而所谓江南,一幅幅苏绣就是它最直观的表现。在众多作品中,由苏州刺绣研究所制作的《丽人行》和《簪花仕女图》完美展示了我国盛唐时期的奢华生活场景,体现了苏绣图案秀丽、构思巧妙、绣工细致、针法活泼、色彩清雅的特有风格。
《丽人行》的绣稿是唐代画家张萱《虢国夫人游春图》的局部,通过对虢国夫人姐妹乘着雄健华骝并辔而行的描绘,显示了生的活力和美的魅力。整幅作品以软缎为底料,运用苏绣传统的散套针和施套针法绣制,以精细的绣工,和顺的镶色,完美的将人物衣着色彩的艳而不俗,人物形态的惟妙惟肖,发髻造形的变化多端表现的生动感人。绣出了原作“态浓意远淑具真,肌理细腻骨肉匀”的特色,体现了苏绣精细雅洁的技艺特色。
唐代着名画家周昉的《簪花仕女图》是中国古代仕女画的经典作品,反映唐代宫廷妇女生活的写实长卷。以此为绣稿的苏绣作品开脸打底三丝,再二丝绣五层,一丝绣八层,最上一层以一根绣线的32分之1绣三层。衣服纱蔓亦复如是。细处花纹头饰清晰可见,丝丝分明。由于丝线太细,丝线易断,可见绣娘之倾心沥血。
本次苏绣展的作品多出自名家,题材广泛、内容丰富,风景如画的山水亭台、栩栩如生的花鸟鱼虫,古今中外的秀丽面庞……都一一展现在观众面前。其汇集了不同的艺术风格、创作类型、针法色彩的苏绣珍品,体现了“山水能分远近之趣;楼阁具现深邃之体;人物能有瞻眺生动之情;花鸟能报绰约亲昵之态”的典型艺术特点。刺绣大师结合名人画作、画稿进行再创作,以针作画、巧夺天工,其中《怀乡》、《春回大地》等作品是刺绣与当代书画融合的扛鼎之作,是苏绣在艺苑中吐芳挺秀,与书画艺术媲美争艳的生动写照。
“红叶枝枝不碍刀”:收藏苏绣需要注意的因素
在收藏界,苏绣早有“软黄金”之称,“藏金不如藏绣”已成为收藏家的共识。收藏苏绣是现今艺术品投资的重要途径之一。苏绣因其独特的艺术价值和不可复制性,时间越久价值越高。同时,苏绣还具有较强的艺术价值,既可以放入收藏室,也可以用于家居装饰,投资和鉴赏功能兼得。苏绣收藏属相对高端的收藏,也是收藏者本身文化修养的体现。现在技艺高绝的绣娘不仅数量很少,而且年龄大多已过四十,随着技艺高超的绣娘的稀缺,精品苏绣越来越少,就算是仿造也只能仿形,而无法仿出内在之魂。
收藏界人士指出,值得收藏的苏绣有三类,一是书画名家,二是稀缺材质,三是精湛传统工艺。好的苏绣作品融合了手艺人对工艺和艺术双重要求。我们通常把这双重要求作为苏绣优劣的考衡标准,并进行如下辨别:一、作品整体的图案构思;二、作品细节的精致程度;三、色彩的感觉和艺术表现。一件好的作品,不仅图案美观,细节处理细致,而且颜色富丽,给人独到的视觉感受。而劣质产品的图案则表现呆板、粗劣,设计简易。
虽然近年来高级工艺师的作品有增加趋势,但因苏绣本身工艺复杂性和人工耗时长,投资者应该关注精品的收藏,而且在时间上不一定仅仅拘泥于明清两朝和民国时期的苏绣,近代和当代的精品也可收藏,它们的升值潜力同样不可小视。
“行行都是耍花儿”:揭秘苏绣的关键技艺
苏绣在技艺上,表现手法极为丰富,采用苏绣与发绣结合,发绣与发刻结合,刺绣与缂丝结合,刺绣与缂毛结合等等样式,为其衍生和发展开辟出一条条道路,大大加强了苏绣表现力度和画面效果。
苏绣所以令人爱不释手,主因是其品种、造型、图案、画稿、针法、绣法、色彩、技艺、装裱等多方面的综合表现,而针法的穿插运用,是构成绣品各种艺术形象的特色语言。而今,苏绣针法已发展到了43种。基本针法有:齐针、正抢、反抢、迭抢、平套、散套、集套、擞和针、施针、接针、滚针、切针、辫子股等32种;辅助针法有:扎针、铺针、施毛针、旋毛针、刻鳞针等5种;变体绣针法有:迭绣、穿珠、帘绣、钉绣、贴绫、虚实针等6种。在绣品制作过程中,艺人为更好表现物体形态特征,运用多种针法,进行变化。如绣猫,毛丝用施套针,眼珠和眼白用集套针、施针,胡须及眼眶用滚针,通过针法的灵活应用,使绣出的物像活灵活现、极为可爱。
传统手工苏绣目前用的线都是真丝绒线,在刺绣高档绣品时,劈丝分线,在刺绣时,做到精细、精密、平整、针脚疏密匀称、颜色过渡自然,整体色彩艺术处理好,自然就能成就一幅好的苏绣作品。
“争拈小笔上床描”:苏绣文化要走的更远
“刺帛翻为画,绣线旋作诗”,苏绣经过不同时期的沉淀与发展,“民间绣”逐渐将“平、齐、细、密、和、光、匀、顺”的特点发扬光大,奠定了苏绣中国四大刺绣之一的地位。然而,市场经济带来的变化使得仅有传统“家传”、“师承”、“自学成才”的传承方式的苏绣传承出现断档的危险。因此,在党和政府的重视下,尊重民间手艺人通过家传、师承与的从艺手段,与讲究个性、独立创新等传统习俗的良好氛围逐步形成。同时,苏州刺绣研究所从2010年开始在高校开展了常态化的办班培养,丰富了苏绣的传承渠道。爱慕同为“创造美”的企业,注重苏州传统文化,本次于爱慕美术馆展现的苏绣艺术,也是当代苏州刺绣技艺不断传承发展的一个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