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传播,可是被河南卫视玩儿明白了

新浪时尚
“小伙子,看你风骨魁奇,是万中无一的练舞奇才啊!”
以舞代武,这句话成为河南卫视与Bilibili上线节目《舞千年》的开场白。这个在11月6日上线的节目,很快在网络阵地上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在B站上线一周多,截至发稿前线上评分高达9.9分,拥有2143.8万播放量,10.1万弹幕,41.5万追剧的数据。伴随着节目热度逐渐发酵,共八集的节目,在第二集上线后的工作日单天播放数据,已高达百万。

早前在河南卫视播出的节目里,让大众看到主创团队对河南文化、中华文化的熟悉及热爱,而这一次与B站联手上线的新节目,则有一种更加真实的代入感,不再仅限于在电视前围观,而是真实的参与其中,在观看的同时带入真情实感,这点从B站的弹幕上即可感受到,在《孔子》舞蹈部分,有人评论“教育学DNA动了”,而到了甄宓在堂中跳舞时,“帝王体验卡”又成为大家刷屏的弹幕。

与河南卫视早前出圈的节目,以《唐宫夜宴》《元宵奇妙夜》等为代表的文化节目稍有不同,这次节目组以河南代表的中原文化为基地,以时间为坐标轴,借由舞蹈视频语言,把在短节目里没能讲完的故事,直接拍成文化剧情舞蹈节目,针对年轻受众,开启了一场打破时空的对话。

《舞千年》命名本身,直指中华上下五千年文化,以“上下五千年,与君梦一场”为主题。乔振宇、张晓龙、胡阳、华宵一、徐明浩五位荐舞官化身历史人物,穿越回到中国历史上四大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盛世,讲述从三国至现代的华夏文明演变。

与以往直接的节目策划不同,在节目的开头,即建立了一套甄选机制——《十二风舞志》,这些被推选的舞蹈在荐舞官推荐后,以章节为分割,由网友在各大平台上进行品鉴,提出自己的想法。每一支舞也不再只是简单的肢体动作合辑,在推动剧情向前的同时,更有它背后所蕴藏的历史故事、文化、服饰体系等一系列相关的元素。

舞蹈成为了一种媒介,将古人美好希望再现的一种形式,这一点在《相和歌》和《踏歌》两支舞蹈中格外明显。
《相和歌》当中出场舞者,身穿水袖罗纱,头束高髻,足着珠屐击响盘鼓,在鼓面上一边用脚打击节奏,一边在鼓上鼓下做出不同的动作,伴随着《诗经·子衿》的词字,是起源于汉代盘鼓舞的特别韵律。

随后的《踏歌》则再展古时女子成年时的场景,“踏歌”本身是兴起于汉代的古老舞蹈形式。此次在《舞千年》当中出场的《踏歌》,为北舞孙颖教授以魏、晋以及南朝文化为背景创作而成。

女子身穿改良的杂裾,搭配垂髾高髻,在山间水旁起舞,再现属于那个时代笄礼完毕后,外出游玩的场景。在这段舞蹈中,也暗含了上巳节和笄礼的释义,上巳节即女儿节,笄礼,又称“上头礼”。笄,即簪子。将发辫盘至头顶,用簪子插住,以示成年及身有所属。

在已经发布的以汉代为大背景的故事里,揉进的六支舞蹈,还有《孔子》再现手拿圣贤书;舞蹈《火》强调远古时代灿然火焰所带来的文明;《凌波微步》让人感受到历史人物的厚度;《侠骨散影》以及《昭君出塞》突出古代情义。

在河南卫视以往的传统文化节目里,唐俑的形象让人津津乐道的同时又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当坐标轴变成时间时,仅属于一个朝代的形象多少有些不如人意,向上一个集合,团队再以中国古典舞作为主要形式,更显相得益彰。

如果说,早前节目里的转场,还能让人想到电影《博物馆奇妙夜》,这次的古典舞综艺形式更有承前启后的意味。集结了13支国家顶级舞团的《舞千年》,囊括了包括北京舞蹈学院、中国歌剧舞剧院、杨丽萍北京现代舞团、甘肃省歌舞剧院、洛阳歌舞剧院、中央芭蕾舞团、北京歌剧舞剧院、扬州市歌舞剧院、柳州市艺术剧院、广州歌舞剧院、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无锡市歌舞剧院、北京闲舞人工作室在内的超强阵容,他们是中国古典舞学术界的代表团体,而每一个团体背后所跳起的舞蹈,又集结了不同时期的文化历史元素。

与流传下来的文字和实物的古物件不同,中国古典舞蹈失传已久,直到建国后一众先生开启自我摸索,才有我们今天在《舞千年》里看到的舞蹈。他们从京剧里找明清时期的舞蹈遗迹,在汉墓的石画中复原汉代舞蹈动作,从二十四史中提取舞蹈元素,从敦煌壁画中学习舞蹈动作,从韩国日本找回我们向外输出的舞蹈作品。李正一、唐满城先生创立身韵古典舞;孙颖先生创立汉唐古典舞;高金荣先生创立敦煌古典舞;每一个舞种学派从开山立派到如今都经历了无数人默默无闻的付出。

相较于常规剧情综艺,以中国古典舞蹈为基础的《舞千年》,有了更强的文化内涵与底蕴支撑,可谓每一帧都是文化自信。特别是在消费主义盛行的当下,在大多数人已经对流量明星、直播带货,出现审美疲劳的时节,河南卫视和他们创作的节目证明了,流俗作品爆火,不全是观众审美不行,也需要创作者带来更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