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时尚 时装

时尚与文化|文化多样性正在成为新一代设计师崛起的价值基础

新浪时尚

关注

转载自:WWD 国际时尚特讯

原标题:时尚与文化|文化多样性正在成为新一代设计师崛起的价值基础

在过去,越来越多有关多样性和包容性议题的集团任命、对不同肤色员工社会福祉问题的持续关注保障,以及众多品牌在灵感创意、传承与创新中对不同国度与民族文化的兼收并蓄。。。。全球时尚产业的多样性建设早已不只是理论基础,而是在长此以往的发展实践中愈发全面、并且渐成体系。

其中随着对拥有不同种族、社群影响力,以及自我表达方式等多元文化背景创作人才的重视与吸纳,传统国际品牌在更直接有效地收获先锋创造力和形象焕新效应的同时,如前 Louis Vuitton 男装艺术总监 Virgil Abloh、或巴黎世家创意总监 Demna Gvasalia 等等创意个体,也因改写了奢侈的定义和时尚的规则,成为颇具社交影响力的“意见领袖”。

而通过前不久刚刚落下帷幕的 LVMH Prize、Yu Prize,或是 Andam Prize、Woolmark Prize 等等国际设计大赛也可以发现,越来越多拥有多元文化背景的新一代设计师仍在源源不断地脱颖而出。由此,文化多样性正在持续成为全球时尚产业的创造力储备、推动更大的变革,反之,也愈发成为新一代设计师崛起的价值基础。

本月初,2022 年 LVMH Prize 青年设计师大奖得主正式揭晓,25 岁的英国设计师 Steven Stokey-Daley 获得年度大奖,他将获得 30 万欧元的奖金与来自 LVMH 专家为期一年的指导。Steven Stokey-Daley 来自利物浦一个工人阶级家庭,他最初感兴趣的是戏剧和文学,却在选专业的时候,一时兴起申请了威斯敏斯特大学的时尚课程,并在 2020 年正式毕业。

 

在他与男友共同经营的同名品牌 S.S.Daley、以及过去从 2020 年至 2022 年的三季男装系列中,Steven Stokey-Daley 一直通过自身成长环境带来的工人阶级视角观察英国阶级制度等陈旧传统,并为其赋予新的生命。在 2020 秋冬男装系列,Steven Stokey-Daley 研究的主题便融合了历史和文学参考,有关于上流社会、教育、父权制和男性主导的私立学校精英,或是在 S.S。 Daley 的第二个系列中,对英国公立学校典型服装的颠覆性诠释。对此他表示,由于自己的工人阶级天性,因此对英国精英社会对他而言是遥远而虚幻的。这样的成长环境和创作理念,以及对于传统历史文学的参考、对陈旧社会制度的观察,势必为其个人价值观和品牌理念带来了更具文化多样性的平等视角,以及由此而来的“浪漫主义精神”。

同时,也诚如 S.S.Daley 在伦敦时装周期间曾带来的戏剧表演式时装秀,又或是印花阔腿裤、菱形针织羊毛背心和刺绣衬衫等在英国上层阶级制服上采用的性别流动设计,既吸引了具备非二元性别意识、以及在更大范围内认同文化多样性的 Z 世代,作为男装品牌、S.S.Daley 也在短时间内积累了大量女性客群。Jonathan Anderson 说道:“年轻一代或许将性别流动视为常态,但当我创立品牌时,这并不是常态。我认为这是一种进步,是最令人兴奋的地方。”

Fendi 配饰和男装艺术总监 Silvia Venturini Fendi 也认为服装的定义正变得越来越模糊,“男装定义已经没有任何意义了,如今很多男装产品也在越来越吸引女性消费者”,Silvia Venturini Fendi 说道。

而多样性在新一代设计师群体的作用力,不仅仅体现在本届 LVMH 大奖赛,也不仅仅局限于这一个赛事。正是由于广泛、强烈、以及在过去多年来持续上扬的号召力,其群体创造力价值才愈发受到时尚产业的重视,越来越能作为新一代设计师崛起的价值基础。

在去年第 8 届 LVMH 大奖赛中,与中国设计师周睿、纽约设计师 Colm Dillane 一同获得 Karl Lagerfeld 特别奖的,就包括南非设计师 Lukhanyo Mdingi。在南非东伦敦的海滨小镇长大的 Lukhanyo Mdingi 在 2011 年移居开普敦,在开普半岛理工大学攻读时尚学位,随后继续攻读了研究生学位。大学毕业后,Lukhanyo Mdingi 完成两季女装系列后便开始研究男装,渴望在南非“赋予男装以个性化的态度”,他曾表示南非对男性时尚的欣赏有限,因此个人同名品牌代表了南非以前从未见过的男装类型。

同样在 2021 年入围第 8 届 LVMH 设计师大奖赛决赛的非裔设计师 Christopher John Rogers,也曾在 2019 年获得过 CFDA/Vogue基金会大奖。而在南非出生并成长的 Thebe Magugu,则是 LVMH 设计师大奖赛首位南非籍得主。

2022 年 6 月 17 日至 19 日,由 Yu Holdings 创投机构主办,上海时装周、法国高定时尚联合会(FHCM)联合呈现的 Yu Prize 创意大奖 2022 正式宣布获奖名单,并通过首季数字上海时装周官方日程全球首发。设计师浦加林&郑仲曦获得 Yu Prize 创意大奖李宁年度大奖(2022),他们将共同获得 100 万元人民币现金奖励。

 

浦加林&郑仲曦毕业于伦敦中央圣马丁艺术学院,二人在 2019 年共同创立的无性别品牌 Ponder.er,在品牌初期至今就一直透过对传统男装的研究剖析,挑战性别定型观念,以丰富细腻而极具实验性的面料研发为衣物带来崭新的面貌,探讨时装、文化和社会之间千丝万缕的复杂关系。除了 Yu Prize 创意大奖,此前 Ponder.er 还曾获得过入选过《Vogue Hong Kong》 The Next List 2020、与香港芭蕾舞团展开合作设计芭蕾舞服装,并曾于巴黎时装周线上展示 2021 春夏系列。

作为一个成立刚刚三年时间的年轻品牌,能多次在国内外知名大赛和平台获得认可,这也从侧面证明,不仅宏观的文化多样性议题成为全球时尚产业得以凝聚创造力、实现永续发展的价值基础,挑战性别定型观念等等在过去一直被陈旧观念间接否认、或仅将其作为“多样性伪装面具”的性别认同议题,也在逐渐走出被标签化的狭隘世界。

 

此外,还包括在 2022 国际羊毛标志大奖中获得 Karl Lagerfeld 创新奖的南非设计师 Mmusomaxwell;去年 BFC Changemakers 大奖获得者之一的包容性发型师 Cyndia Harvey,一直是黑人女性和黑发的拥护者,同时也是 2017 年发人深省的电影《我的头发》的创作者;入围 2022 年 Andam 时尚大奖的性别流动品牌 Cool by Thomas Monet……诸如此类,越来越多从国际设计大赛中脱颖而出、不断为文化多样性议题聚沙成塔的创意人才比比皆是。

更进一步看,不仅这些在国际设计大赛中不断突出重围、凭借个人创意能力和包容性价值理念的初入者,更多拥有着多元文化背景的新一代设计师,也逐渐具备了平衡个性创意、社会价值观、市场的综合实力,不断得到商业环境的认可 -- 他们或是成功接手拥有深厚历史价值的国际奢侈品牌的掌舵者角色,成功为其带来现代化演变、实现品牌形象与商业价值双重提升;或是通过客座、联名的合作形式,作为商业品牌在沉闷的经营模式和竞争格局中取得差异化优势的新兴创意资产。

就如几天前,由于 Louis Vuitton 首席执行官 Michael Burke 出席了 Martin Rose 2023 春夏时装秀,而被多方媒体猜测有可能作为 Virgil Abloh 接班人、担任品牌男装艺术总监的 Martin Rose,也是一个深受英国亚文化影响的牙买加裔英国设计师。牙买加血统和南伦敦的成长环境,导致她从小接触多种不同文化,亚文化、嘻哈与伦敦街头文化等等显著的多元文化背景,既部分影响着 Martin Rose 价值理念养成,也反映在其同名品牌的创作中。

尽管在上周落下帷幕的 Louis Vuitton 2023 春夏男装秀并未为这一猜测做出“如期”验证,但这并不能完全否认接下来 Louis Vuitton 是否会与 Martin Rose 取得相关合作,更不能否认奢侈品领域长时间以来对拥有多元文化背景设计师的创造力和商业潜质的肯定。

值得一提的是,Demna Gvasalia 在刚刚担任 Balenciaga 创意总监时,也曾向 Martin Rose 发出 Balenciaga  男装设计顾问的职位邀约。

此外,同样不断受到商业环境认可、在鲜明创作风格中不同维度或多重多样性的新一代设计师,还包括前不久刚刚接替 Walter Van Beirendonck 成为安特卫普学院创意总监的 Brandon Wen,同时拥有比利时和法国血统、一向擅长在创作中表达多元文化融合与矛盾美感的设计师 Marine Serre。在 2017 年获得 LVMH 大奖后,Marine Serre 不论是团队规模、合作买手店规模、海外市场规模都实现了迅速的提升。

而最近几年,除了国际奢侈品牌更容易引起行业关注的动作外,如美国快时尚品牌 Gap、运动品牌 Reebok 的创意掌舵者任命,也进一步反映出时尚产业对于拥有多元文化背景的创意人才的重视,不仅仅反映在奢侈品领域。就如在 2020 年担任 Gap 创意总监的尼日利亚设计师 Mowalola Ogunlesi;今年 2 月因合同到期而卸任 Reebok 全球创意总监的 Kerby Jean-Raymond 也是一名成长于纽约布鲁克林的海地裔美国设计师,同时他还经营着个人品牌 Pyer Moss,并且是第一个受邀参加巴黎高级定制时装周的黑人设计师。

从闭口不谈到大力撼动了所谓的主流,黑人设计师、性别流动品牌、或是更多伴随着多元化种族和性别标签的前缀…。未来,或许当所有人彻底忽略或遗忘这些前缀的时候,就是文化多样性真正得到全方位认同的时候。

在此之前,不仅需要在文化和商业层面的持续交流,还需要综合掌握与传统文化体系和市场间的交流节奏与话语权平衡 -- 对于国际奢侈品牌等过去的“强势群体”来说,通过文化多样性议题过快过猛地革新品牌形象,是否也存在稀释品牌 DNA 的风险,尤其是在越来越多传统品牌都在极力推进这一趋势的当下,便更多了一层同质化风险,如何在兼顾历史优势和文化修养的前提下、恰如其分地将多样性作为补充自身现代化创意活力的同行者、而不是取代者?而对于越来越多拥有文化多样性背景的新一代设计师同样如此,如何在文化体系和市场成就都在不断壮大、持续输出个性鲜明的创意内容同时,不至于陷入愤世嫉俗或遗失特色的境地?

认同、包容,永远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需要几个时代的长期讨论。WWD

撰文 yalta

编辑 Gibberish

图片来源 官方提供及网络

加载中...